京津冀社会组织:构筑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2016-05-18 09:55   中国社会组织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已然整装起航。

文丨伍 欣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京津冀社会组织协同发展已然整装起航。

按照日前印发实施的《“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将是这样一幅场景:首都“大城市病”问题得到缓解,京津冀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构建国际一流航空枢纽、世界级现代港口群,打赢河北脱贫攻坚战,行政管理协同机制、生态环保联动机制、产业和科技创新协同机制探索建立。

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五年蓝图中,三地社会组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政府掌舵,共谋顶层规划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出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纷纷着手制订下一步协同发展详细规划,一些规划将陆续推出。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也由此获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机遇。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作为协同发展引领城市,北京在“十三五”期间将通过顶层设计、搭建平台,促进社会组织发挥优势,在环境治理、产业对接、交通一体化等多领域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支持三地企业跨区域布局、开展技术研发合作、组织项目对接,促成一批先进项目落地转化和应用推广,引导科技类社团、中关村社会组织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作用。今年,北京还计划在政府购买服务、跨区域监管方面开展协作,推动京津冀地区基金会项目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并邀请津冀行业协会商会和会员单位参加京交会。

天津市坐拥自贸区、滨海新区等区域优势,在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中积极行动,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写入年度工作要点,加强走访联系,通过举办“天津公益行”活动,支持辐射京冀的公益项目,组织京津冀社会组织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论坛,推动三地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目前,有几十家社会组织直接组织或参与三地之间的公益活动、同业论坛,社会组织在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联盟、促进技术交流与经贸合作、推动跨区域金融业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一体化研究、促进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建立三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等方面发挥突出功能。

河北省在登记管理过程中重点培育有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社会组织,在社会组织名称和业务范围上有所突破,将范围扩大到京津冀地区。优先发展一批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前提、业务范围定位准确、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拟任负责人综合素质较高的社会组织。鼓励省内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倡导实力强、信誉好、专业性强的社会组织建立跨区域发展联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服务。

民间先行,社会组织合力撑船

在三地社会组织之间,协同发展早已拉开帷幕。

2007年,北京物流协会、天津市交通与物流协会、河北省现代物流协会和三地的部分企业签署了“三地物流协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协议,三地协会建立了工作联席制度,共同协商并实施行业自律,互相支持三方物流企业进入对方物流服务领域,给予对方物流本协会成员待遇,共同协调三方会员企业在相应服务领域出现的问题,并在信息、培训、资质认证、技术咨询服务、物流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实现合作。经过9年的发展,三地物流协会合作如今更加纵深发展,进一步促成京津冀区域物流资源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作为一家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表现颇为抢眼。2014年,联合会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及区域合作专业委员会,与天津市科委、天津市高新区、北方技术交易市场、河北省科协合作探索建立中关村社会组织区域合作平台。联合会通过举办“京津冀区域合作恳谈会”、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积极推进京津冀中关村企业圈建设。在2015年第二届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上,京津冀三地科研院所带来60余项重点项目与京津冀企业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节能环保、新能源、先进设备制造、创新创业孵化等主题深入对接,签署16个项目合作协议。

在联合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会员单位积极参与三地人才、能源、科技建设。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与津冀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深度合作,成功挖掘天津市宁河区、河北省保定市企业有效需求50余项,为企业提供精准对接服务7项,组织对接活动3场。中关村人才协会积极推进中关村高端人才与京津冀项目对接,北京技术市场协会举办了京津冀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大会,中关村光电产业协会组织召开了京津冀绿色数据中心协同发展座谈交流会等。

天津市新能源协会通过召开京津冀“十三五”新能源创新论坛暨新能源项目发布会,与河北省可再生能源产业协会、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合作共同举办京津冀国际新能源产业博览会等,开展系列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能源产业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河北省行业协会商会主动作为,为优化京津冀发展区域布局、实现河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绿色崛起全力以赴。河北省商业联合会积极做好三地流通产业对接、转移、承接等服务,推动京津冀商贸企业合作,加强餐饮知名品牌企业、老字号企业信息共享,组织三地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和“农副产品对接”签约会,开展京津冀流通产业旅游考察专线合作,推进发展三地会展经济。河北省农业产业协会帮助会员单位优势产品走进京津,发动骨干单位建设环京津特色农业产业带,比如石家庄西环蔬菜公司将便民菜店开到了北京社区里。

协同之难,属地、行业界限如何打破

不过,对于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来说,目前仍障碍重重。

顶层设计层面,《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文件尚未对社会全文公开,一些关键信息还需等待确认和任务进一步分解。

而在社会组织层面,更多的是各种实实在在的待解难题。

北京母婴服务协会于2014年成立,从去年开始,协会通过联合举办招聘会、洽谈交流会积极推动京津冀三地家庭服务行业合作与交流。

河北、天津长期是北京母婴服务行业最大的人口输出地,今年恰逢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和“猴宝宝”生育高峰,如何更好地为母婴群体服务将是三地社会组织面临的全新课题。北京母婴服务协会会长李伟认为,引导母婴服务行业市场健康发展,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的通力协作。“京津冀社会组织受限于行政壁垒、属地管理,除行业内部自身开展的协同发展尝试外,三地社会组织公益活动难以跨区开展,依旧延续各自为政、各自发展的传统模式。以北京母婴服务协会为例,申报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项目需在本地辖区范围内开展相关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三地联动机制的建立,难以达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各项合作,从而影响了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进程。”

中关村社会组织联合会秘书长戴键认为,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面临政策、政府支持的双瓶颈,“社会组织对外开展业务活动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保护,各地政府都希望社会组织为本地服务,对其他区域的服务关注度欠缺,政策支持、资金扶持、人才匹配、资源共享、市场配置都是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

显然,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如何打破行政界线和行业壁垒,是摆在三地社会组织间的最大障碍。

纵观京津冀社会组织,在发展水平、规模和侧重的业务等方面都存在较多差异,所以三地社会组织在人才、技术、资源等方面需求上也不尽相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抱团发展、错位发展,是三地社会组织的必然选择。

3月29日,京津冀知识产权发展联盟正式宣告成立,该联盟由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协会、天津科学学研究所和河北省知识产权研究会共同倡议,发起成员单位包括120家创新型企业和30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三地社会组织发起类似的协同联盟还有不少:中关村京津冀装备制造产业创新联盟、京津冀智能制造协作一体化发展联盟、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京津冀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联盟……

建立跨区联盟已成为三地社会组织当下热衷的一种方式。

在戴键看来,成立京津冀三地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席会或者发展联盟,把区域社会组织凝聚起来,抱团发展,有利于京津冀三地社会组织资源共享、协同开展工作。

李伟认为,在政府相关部门对于社会组织发展中所需的资金筹集、购买服务、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出台的同时,应加大三地间政府合作力度,打破属地管理限制,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一体化、财政拨付一体化、政府政策一体化等“三体合一”措施,促进三地社会组织一体化精神和一体化意识建设。

在管理机关角度,则表达了另一种关切。河北对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中自身队伍建设方面的捉襟见肘表示焦虑。与京津比较,河北省级层面社会组织注册管理机关仅有十名在编工作人员,在和天津、北京对接协同工作时显得吃力。

天津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市社团局局长张宝甫认为目前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主要面临两个瓶颈:跨三地社会组织的登记注册需要制度创设、创新,三地社会组织协调发展目标、整体规划亟待明确。

记者获悉,今年,三地计划推进建立京津冀三地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常态化的信息通报和联动机制,这对三地社会组织协同发展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基调,为下一步实践获得更多的指引。

原标题:京津冀社会组织:构筑协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