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共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2018-12-18 13:49   民政部网站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年来,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关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组织领导逐步加强、设施机构日益健全,同时各地的创新实践持续深化,在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社会活力、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9月14日,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黄树贤主持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议,深入领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卓越的政治智慧、科学的辩证思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乡社区治理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黄树贤强调,要进一步抓好典型示范,用好城乡社区治理实验试点载体、示范创建载体和经验展示载体,引导形成争先创优、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

近年来,城乡社区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关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组织领导逐步加强、设施机构日益健全,同时各地的创新实践持续深化,在改善群众生活、增强社会活力、维护基层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天,小编邀请您一起来看看这些值得借鉴的地方经验。

重庆市南岸区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紧紧围绕“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目标,以探索“三事分流”工作机制为主题,以突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为抓手,推进社区议事协商,深化社区居民自治,居民群众参与率、获得感得到较大提升,有效促进了基层社会和谐稳定。

合理划分“三事”,明确权责边界

所谓“三事分流”,是指坚持问题导向,将社区居民问题诉求通过基层议事协商,按照“大事”、“小事”、“私事”进行分类分责处理,合理界定政府部门、社区组织和居民个人的职责边界和互补共生关系,响应诉求、化解矛盾、维护和谐。其核心就是“广泛参与”、“责任共担”和“协同共治”。“三事分流”中的“大事”即政府管理事项和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部门负责解决;“小事”即社区、小区的公共事务,由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主导,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单位等共同解决;“私事”就是居民的私人事务,引导居民群众自行解决或寻求市场服务。

建立议事机制,共商“三事清单”

建立楼栋、小组、社区“三级议事会”、“社区组织议事”、“一事一议”等三类基本议事制度,多渠道收集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让居民群众和社区组织在法律范围内自己提、自己议、自己定、自己做,找准“谁带头”,从政府“代民做主”到“由民做主”;找准“谁参与”,从居民“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找准“谁做主”,从政府“直接管理”到居民“自我管理”,最终实现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引导社区利用小区院坝、文化广场、休闲长廊等场地设立相对固定的议事场所,定期就居民群众反映集中的环境卫生、周边交通、小区治安、生活配套等社区事务进行协商,将公共事务和居民群众诉求按照“大事”、“小事”、“私事”进行分类,形成动态的“三事清单”。经民主商议达成一致的建议意见,由社区居民委员会按照“三事清单”分别交由相关责任主体处理。

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分类解决“三事”

政府“兜底”,解决“大事”。经议定属于“大事”的居民诉求,通过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服务中心和“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管理系统”,提交相关部门兜底解决。居民自治,解决“小事”。经议定属于“小事”的居民诉求,通过社区居民委员会召集进行社区协商、沟通交流,并借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按照“一事一议”原则决策解决。社区引导,解决“私事”。经议定属于“私事”的居民诉求,引导居民群众自行解决或寻求市场途径解决。同时,把培育扶持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作用,引进和培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居民群众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专业服务。

建立社区基金会,激活社区社会组织

为进一步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改革政府投入机制,保障社区治理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南岸区建立了“重庆市民泰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对社区办“小事”所需资金予以支持。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以区政府前期每年资助800万元为引导、社会捐赠为主干、居民出资为补充,已接收捐款3200万元。每个社区的公益基金使用权、决策权交给居民,通过“民泰基金支持一点、街镇投入一点、社区居民集资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方式发动居民广泛参与,持续推进社区公益活动和居民自治项目800多项,撬动社会资金共计4000多万元。社区基金会的有效运营,为南岸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资助开展社区居民自治活动和公益项目、推行“三事分流”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大力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逐步健全并完善了“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为支撑、以社区志愿服务为协助”的“四社联动”工作机制,持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聚焦联动主体能力提升,打造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

一是提升党建引领能力。历下区始终坚持把社区党建作为社区治理的一条主线,贯穿“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大领域,构建起“一统四治”的社区治理新体系。通过建强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激活社区党员“红色基因”、延伸社区党建“工作触角”、建立社区服务“联心机制”,切实强化社区党组织领导力、战斗力、覆盖力和凝聚力,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带领多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全区99个社区各项工作全面晋位升级。

二是提升自治组织能力。理顺政府与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实施减负增效,促进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衔接联动。连续3年,邀请全国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开展“开放空间会议+”新技术实务训练,培训500多人次,提高社区工作者组织居民、策划活动、链接资源、开展协商的能力,建设一支全新理念、全新技术、全科服务、全能组织的“四全”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四社联动”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是提升社会组织服务能力。政府与社会组织建立“伙伴关系”,采取“公益创投、公益集市”等方式,支持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区治理。投入200多万元奖补资金,重点加大对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等社会组织的扶持力度,支持社会组织为居民提供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目前社会组织品牌服务项目已达到30余项。

四是提升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注重引进人才,多渠道引入社会工作专业人才70多人,成为培育发展本地社会组织的中坚力量。注重内生培养,不断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晋升、保障等制度,近年来,全区共培养持证社会工作专业人才1200多人。

五是提升社区志愿者协同能力。推行注册登记制度、服务记录制度,在中华志愿服务网登记注册的社区志愿者达10万人、志愿服务组织800多个。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分类管理,在党政关注、群众急需、志愿者所能的结合点上寻找突破口,重点开展了救助、助残、为老服务。定期对社区志愿者工作进行绩效考评,科学开展志愿者星级评定,志愿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聚焦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科学有效的治理平台

一是建设社区治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投入500多万元,开发社区治理服务综合信息系统,搭建联动桥梁。吸纳在辖区内提供服务的社会组织加盟为会员单位,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线上线下服务供需对接、社情民意上传下达。

二是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采取“站内孵化培育、站外指导提升”的方式,将孵化基地打造成社会组织孵化、公益人才培养、公益项目研发、项目督导评估的重要平台。截止目前,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共研发公益项目36个,开展活动330场,服务项目惠及居民12000人次。

三是实施社区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每年投入3500万元,重点建设好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服务设施,确保80%以上的社区服务设施面积不少于1000平方米。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功能布局,实现社区服务设施使用效益最优化。

聚焦畅通联动服务路径,打造人人参与的治理机制

一是通过创新党建联动模式,实现参与力量的多样化。以社区文体活动和慈善救助活动为载体,“社区党组织牵头、辖区非公企业党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协助参与”的党建联动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二是通过全科服务,回归自治本位。结合“深化一次办成改革”,开展“全科社区工作者”服务,实行“一口受理、双网融合、四全社工、四个到位”的“1244”工作模式,让社区居民委员会回归服务社区居民的本位,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在“四社联动”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

三是通过群众性活动,提高参与率和凝聚力。社区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发挥各自优势,广泛发动党委政府部门、各类单位、居民群众参与红色教育、民俗节庆、群众健身、道德论坛、文明创建等活动,搭建文化引领、活动凝聚的群众参与平台。

聚焦联动机制建设,打造共建共享的治理品牌

一是健全完善信息联通机制。区级层面建立“四社联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指导“四社联动”工作的统筹规划、决策协调、督查落实;建立“四社联动”信息收集、反馈、调处机制,搭建开展“四社联动”服务招投标、进行服务评估与反馈的重要平台。

二是探索建立项目化服务机制。重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

区服务中的协同作用,投入500万元,向“山泉社工”等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服务项目,打造“情系桑榆、暖心港湾、快乐同行”等服务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是探索建立社会化的联动机制。在全区推行“公益银行”服务品牌,构建区有总行、街道有分行、社区有储蓄所的三级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公益积分兑换激励机制,实现社区公益服务与社区居民需求精准对接,形成了“公益事业联办、贫困对象联帮、文明社区联建”的良好局面,极大调动了各方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有力提升了社区服务水平。

自创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以来,克拉玛依区紧扣“多方共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实验主题,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全面推进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能力建设,整合资源,服务群众,努力提升边疆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强基层基础,促党建引领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从严落实“三会一课”、“12371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实施党员积分制管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通过每月一期工作提示、每季度一次“红黑榜”考核点评、年底对照年初订立的“社区书记抓党建‘三个清单’”开展述职评议等工作手段,狠抓基层党组织责任落实。每年对社区党组织“过筛子”,通过考核,倒排确定后10%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以“一支一策一方案一联点”工作机制开展整改;全面成立社区“大党委”,强化共驻共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凝聚力。

二是强化基础保障。选齐配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平均每80户居民配备1名社区工作人员,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全部纳入事业编制,有22名社区党组织书记享受副科级待遇。落实社区工作者工作待遇,40%的社区工作者享受事业编制待遇,获得《社会工作者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区工作者,每月享受300元以上补贴。保障社区工作经费,每个社区每年工作经费不少于25万元,同时配套“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访惠聚”工作经费5万元;累计投资2亿多元,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落实社区服务和工作阵地。

三是发挥党员作用。推行“红细胞”工程和党组织(党员)政治责任区制度,创新实施积分制管理,通过年初督促、年中检查、年底通报,把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志愿服务情况、党组织在政治责任区开展“联点”服务情况与评优选先挂钩,促使200余家市、区机关党组织、2万余名在职党员履行政治责任,提供社区服务,参与社区治理。

强制度落实,促服务群众

一是走访群众,摸清底数。每年选派740余名干部开展“访惠聚”工作,与双语教师、社区工作者一道,深入践行“串百家门、知百家情、管百家事、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的“五百”工作机制,执行流动人口“369限时工作法”,大中型社区每两月全覆盖走访一次,小社区每月全覆盖走访一次,在走访中通过手机APP动态更新居民信息,做到“四知四清四掌握”。

二是深入群众,转变作风。制定联系基层服务群众制度,区四套班子领导每月到“联点”社区走访调研,倾听居民呼声,解决社区问题。规范“两代表一委员”工作室,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定期到社区接访群众,为居民解答疑难,向职能部门反映问题。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规范社区工作站建设,5个街道、67个社区均建立“一站式”服务大厅,优化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全程代办等服务制度,提升社区居民办事满意度。

三是社区协商,引导参与。出台《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制度》、《“同心彩虹”社区共治模式指导手册》,建立居民服务需求和问题收集工作机制,将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居民骨干等纳入居民议事会共治主体,明确居民议事会工作流程及方法。近年来,通过公开公正的议事协商,解决了一批长年没能解决、涉及社区居民切身利益的难点问题,有效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决策与管理。

四是“三社联动”,服务居民。制定《关于培育发展社会组织的实施意见》、《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理顺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的工作机制,不断探索“社区为平台、政府扶持监督、社会组织承接、项目化管理运作、专业社工引领、志愿者参与”的“三社联动”运行机制。2015年以来,各区直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服务项目98个,项目总额达2000余万元。其中,“守护雏鹰”困境儿童关爱项目、“阳光妈妈”单亲家庭关爱项目等,成为全市乃至全自治区的品牌服务项目。

强民族团结,促社会和谐

一是广泛宣传民族团结。依托市委党校专家成立理论宣讲团,深入机关、学校、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民族团结一家亲”理念。大力培育“草根宣讲员”,涌现出一批活跃在社区居民身边的宣讲员,以社区活动场所为阵地,将政策宣讲融入日常聊天,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打造“周一国旗下宣讲”、“发声亮剑”等民族团结宣传品牌,确保宣传民族团结精神“全覆盖、无死角”,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

二是深入践行民族团结。每个社区每月开展1次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各族群众在百家宴、纳凉晚会等联谊活动中加强沟通,增进了解,促进文化融合。全区1.6万余户少数民族家庭与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结对结亲,严格落实“结亲周”工作要求,“结亲”干部每两月至少入住结对少数民族家庭五天,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形成各族群众团结互助的良好局面。

三是大力营造团结氛围。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持续推动民族团结深入人心。2015年以来,从区级层面开展“唱响民族团结歌”、“大美油城·共绘和谐”民族团结书画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小故事”、“民族团结模范家庭评比”等活动,带动各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在活动中营造各民族群众团结奋进的良好氛围,努力构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来源:民政部网站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