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 “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初见成效——
将问题变课题 化难点为亮点
社区治理中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怎么办?2019年北京市朝阳区推出的“社区成长伙伴计划”提供了一个参照。近日,记者走访了几个社区,了解该计划推行一年来取得的成效。
社区中式长廊背后的故事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红庙北里社区的几位大爷大妈,正摇着扇子在社区长廊内纳凉、聊天。这个60多米长的中式长廊,是今年4月新建的,现在已成为该社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说到长廊,81岁的郭长友大爷感慨万千:“原先,眼前这一大片都是斑秃的绿地,有的还被居民私自‘开垦’成了小菜园。现在建成长廊了,大家闲暇时也有个地方坐坐聊聊,多好啊。我在这儿住40多年了,真没想到社区能有这么大的变化,能有这么舒坦的地方!”
在红庙北里社区,郭大爷提到的私自开垦和私搭乱建问题曾是长期困扰居民的一块心病。“我们社区原来没有统一的物业管理,居民楼分属四个产权单位,基本处于失管、弃管状态。各式各样的违章建筑,不仅影响了社区的整体美观,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了影响。”社区书记陈健这样描述当时的乱象。
朝阳区“社区成长伙伴计划”把红庙北里社区列为首批50个样本社区之一。理论专家、实践专家、社会组织、社区协调指导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多次与陈健他们一起调研,针对社区治理的疑难杂症寻找良策。在与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进行专题研讨之后,专家们结合实际症状和居民诉求把脉会诊,开出了这样的“药方”:第一,针对私搭乱建的问题,以“拆、疏、整”为思路,全面开展环境提升工程;第二,针对缺乏统一物业管理的问题,综合运用居民自治与物业管理资源,引进“大物业”对社区的绿化、安保、停车进行管理;第三,以提升软文化实力为目标,邀请专业社会组织为小区量身打造“自生文化唤醒方案”,向居民征集老照片、旧物件,让居民重拾工作时的记忆,提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专家团队集体会诊开出“药方”后,按方抓药的第一步就是“拆”。由于社区违建涉及居民较多,陈健带着大伙儿挨家挨户做工作。50多岁的闫大姐在社区已居住多年,为了扩大居住面积,她在自家房子旁加盖了11平方米的储物间。听说社区要拆掉,闫大姐是满脸不同意。陈健和专家们一起做她的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反复劝导:“现在的违建把过道都堵了,光线也不好。拆除之后,社区会统一改造公共区域,把过道恢复并重新粉刷。整体优化后,环境肯定更敞亮。”功夫不负有心人,闫大姐终于同意拆除。
万事开头难。第一步攻坚克难的胜利,让陈健对接下来的工作充满信心,随后的工作也就顺利了很多。在专家指导下,社区先后拆除了2000多平方米违建,还将公共区域的墙面、下水道等全部进行了翻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社区环境整洁了、阳光充足了、绿化增加了。私搭乱建变成了花草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堆在楼旁的枯木树枝变成了崭新的钢制围栏,坑洼不平的路面变成了平坦通达的水泥路,楼道里的乱贴乱画变成了承载共同记忆的楼门特色文化宣传栏。“大物业”入驻以后,公共区域及楼道的卫生有人清扫了,杂草丛生的绿化有人打理了,居民家水电气暖的急难事有人解决了。看到这些喜人的变化,闫大姐高兴坏了,还给社区送去了一面锦旗。
疑难杂症得以解决,激活了社区治理一盘棋。“我们社区搭上了‘社区成长伙伴计划’的高速快车,专家团队的加入,帮助我们从痛点和难点开刀。居民们看到失管的社区变得越来越好,开始积极支持社区的各项改造,有些甚至主动加入到社区自治工作中来。”陈健高兴地说,一年来,社区志愿者队伍从原来的50人发展到了近300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
把社区治理中的难题变为课题
“近年来,朝阳区各社区在服务居民、加强社会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但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上部分社区基础较差,带来了一系列矛盾问题。有的社区就事抓事,工作简单化;有的社区不善于发动群众,不能从源头上解决居民需求;有的社区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朝阳区民政局局长赵年生说,“‘社区成长伙伴计划’的初衷是社区成长,路径是伙伴计划。我们希望通过搭建成长平台、整合成长资源、打造成长场景、创新成长机制,为社区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工作指导,帮助社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居民自治的能力。”
“社区成长伙伴计划”推行一年以来,专业团队一对一、多对一为社区开展难题会诊,为社区出谋划策,带动社区共同研究综合解决方案,在面对面指导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了解到,在成长伙伴团队中共有四支队伍。其中,“理论专家团队”是由高校、研究机构人员组成的,主要负责理论方面的指导;“实践专家团队”是由优秀社区书记、主任组成的,主要负责实际经验的传授;“社会专业团队”是由专业社会组织组成的,主要参与社区项目策划、设计和实施。此外,朝阳区还从街乡抽调50名科级及以上干部组成“社区协调指导员团队”,负责相关事务的协调。大家共同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带动社区共同研究制订解决问题的综合方案。同时,采取经验交流、教育培训、主题研讨、实务训练等方式,为社区工作者提供实战性的咨询指导,帮助社区工作者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能力。这样一来,就把社区治理中长期难以解决的疑难杂症立项为邀请专家会诊把脉的专门课题,深入剖析,综合施治。
朝阳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石立华介绍说,“社区成长伙伴计划”提供的不是一次性帮扶,而是让社区长期地、连续地保持高水平人居环境质量,通过专家与社区结对,随时出现问题随时治理。目前,全区围绕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工作路径、工作成果等要素,不断加强资源对接和解难对接,建立健全把脉诊断、方案设计、过程指导、总结提炼于一体的“服务链”。
朝阳区共有大大小小的社区466个。在选定的第一批50个样本社区中,既有老旧小区、保障房小区,也有商品房小区;既有潜力社区,也有提升社区。伙伴团队的专家们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已为样本社区提供了275条专业指导意见,进行了300余次指导服务。
各方对“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寄予厚望
奥运村街道南沙滩社区党委书记张驚制是对接南湖西里社区的“实践专家”。第一次造访这个社区时,他就敏锐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社区给我留下的最大印象就是漠然,居民不参与社区事务,物业遇事就推。”为此,他给社区提出的建议是,以党组织的凝聚力打破僵局,大规模入户走访,让居民说出自己的难处。社区党委随即启动了入户问需行动,把1560户家庭一一访遍,并整理成六类40余项需求清单。
“我每个月都会到南湖西里社区来看一看,每次都能发现新变化。作为‘社区成长伙伴计划’的实践专家,我愿意将自己15年治理和管理社区的经验用来‘传帮带’。我们在理论上或在一些具体事上做的指导能否落地,最终还要靠社区自己的真抓实干。”张驚制既点出了完善社区治理过程中的要害问题,又表达了他对于以实践专家身份参与“社区成长伙伴计划”的热情。由此可以看出,“社区成长伙伴计划”中“实践专家”要素的设定,有利于把社区治理实践层面的创新经验进一步推广应用。
物业服务质量不高、缴费率低,是南湖西里社区的突出矛盾。伙伴团队的理论专家、北京惠民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李文兵,分别为物业公司和居民详细梳理服务项目、介绍自治理念,协调双方针锋相对的关系。在李文兵的指导下,社区为不同性质的房屋分别制定了物业费标准,使缴费率从不足40%提高到83%,治理效果的改善是十分显著的。为此,李文兵对“社区成长伙伴计划”予以很高的期待:“它是建设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抓手,是社区治理的一项创新举措。我相信,它能够在全市起到示范引领作用,能够推进社区系统化构建、体系化发展、多层次动员,多主体参与、本土化转化,让社区更美好,让居民更幸福!”
朝阳区民政局对“社区成长伙伴计划”进行了分阶段规划,共分为探索启动阶段、提质拓面阶段和巩固深化阶段,为期三年。“如果说2019年实施的是1.0版本的话,那么接下来还要实施2.0和3.0升级版。”赵年生介绍说,“我们将结合小微社区和超大社区的整合与拆违,引导社区通过自主选择和指导配对的方式创建友好社区,推动社区与社区之间建立协作协同关系,探索社区协同型成长,逐步实现社区共生型成长。”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记者了解到,今年朝阳区将在总结现有样本社区经验做法的基础上,加强社区间的交流分享和经验互鉴,发挥样本社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每个街乡将确定两三个样本社区,实现“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向43个街乡的全面延伸,实现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记者 安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