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民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编制的《“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对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进行了部署,为社会工作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指明了方向。如何实现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学者、基层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
访谈嘉宾:
陈小德 浙江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治理处、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
徐金凤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
李焱林 湖南唯实公共服务评估中心主任
健全完善配套制度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把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围绕这一目标,关键要做什么工作?
陈小德:围绕实现这一目标的环节和步骤不少,但关键在于加快推进社会工作立法。尤其是上位法缺失,容易导致社会工作政策缺乏强制性和规范性,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职业地位、从业资格、权利义务、管理登记和继续教育等诸多方面。因此,要通过开展社会工作立法,为社会工作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法治基础。浙江省在社会工作立法方面正在积极研究探索,希望推动出台《浙江省社会工作促进条例》,从而破解当前制约社会工作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社会工作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徐金凤:《“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从“构建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能力和扩大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三个方面阐述了要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制度的落实。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社会建设、社会事业、社会治理的诉求日益强烈,对社会工作高质量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仍然面临着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认知不清、社会服务机构承接能力不强、社会工作服务购买经费不多、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不足等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因此,要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一是要因势利导、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理念,组织动员社会公众参与社会工作活动,持续扩大社会工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二是要因地制宜、加大支持力度。多措并举加大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力度,扶持培育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和壮大,社会服务机构也要加强和规范内部治理,提高承接和服务能力。三是要因时而谋、加强队伍建设。要切实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明确部门职责和分工,建立完善激励机制,持续扩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规模和质量,拓宽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水平,增强社会工作服务效能。
李焱林: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个人认为,关键有三。
其一,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功能等嵌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之中,并与之相适应、相融合、相促进。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安排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社会工作制度只有成为我国整体经济社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才更具合法性与生命力。
其二,构建一整套与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相匹配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没有一整套的制度体系,专业社会工作难以建立、运行和发展。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就要建立并完善与之发展相适应的国家战略规划、政策框架、福利制度、财政制度以及社会工作管理、教育、培训、研究、评价、激励等制度体系。
其三,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有什么样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就会形成相应的社会工作发展基本思路、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供给的方式与效率。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群团助推、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工作推进机制,形成服务有效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找到有效满足服务对象及社会需求的专业服务供给与实施方法的介入路径,是现代社会工作制度得以建立的一个基础保障。
积极推进社工站建设
坦然面对存在问题
当前,各地积极推进的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是全面加强社会工作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社工站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小德: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被列入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我们以此为契机,制定社工站建设的“四个体系”(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着力落实乡镇(街道)的主体责任,强化相关部门协同,有效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社工站打造特色服务品牌。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建成并运营的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531个,有城乡社区社会工作室6823个。目前全省还有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9.8万人,登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2265家,社会工作行业组织90家,社会工作岗位3.3万多个。
总体上看,浙江省各地对社工站建设都非常重视,积极谋划部署,推动落地见效,但社工站建设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有的县(市、区)已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有些地方进展却较为缓慢。二是有些地方对社工站的作用认识还不到位,有的存在畏难情绪,大多为资金、场地和人员担忧。三是一些社会工作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社工站运营缺少可以承接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人才来支撑。四是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社工站建设和运营面临较大的资金缺口等等。
徐金凤:自民政部召开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以来,全国各地掀起了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热潮,形成了推进社工站的不同模式。由于各地社会工作水平不平衡,社工站建设路径自然也有差异,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功能定位问题。在建立社工站之前,一些乡镇(街道)已经先后建立了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睦邻(邻里)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实体化平台,需要厘清已有平台与社工站各自的功能、定位、职责与分工。
专业服务问题。目前乡镇(街道)通过引进外来社会组织或培育本土社会组织在已有平台面向辖区内有需求的群体、组织或社区开展各类社会服务,但有的乡镇(街道)三社平台未配备社工督导,也没有办法得到专业指导,如何开展专业化的社工服务,这让具体执行的社工们很困惑。
经费保障问题。各地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起步不同,有些社工站建设经费没有列入当年财政预算,在社工站完成硬件建设后,乡镇(街道)没有多余的经费购买社工服务,需要社会组织多方筹款,这也影响了社工站的正常运营和功能发挥。
李焱林:乡镇(街道)社工站是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也是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和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从实践来看,乡镇(街道)社工站的服务功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完善调整与改善的地方,如社工站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亟待加强。目前,各地社工站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经验不足、持证率较低、学历层次不高的情况,加上督导人才匮乏,承接机构难以给予较好的专业支持,一线工作人员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较为乏力。同时,社工站多头管理现象比较突出,尤其是民政部门、乡镇(街道)的想法能直接影响社工站的做法,承接机构在如何使用社工问题上话语权相对较弱。
顶层设计提高政治站位
实际运营提升专业能力
针对各地在社工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更好地完善、调整与改进,从而实现社工站高效运转?
陈小德:针对社工站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重点把握以下三方面工作:
要把社工站建设纳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规划,进一步提高社工站建设的政治站位,准确定位社工站的大平台作用,着力拓展社工站在基层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中的作用,充分整合链接各方资源,推动社工站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中切实发挥应有作用。
要大力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社区社会工作室和慈善基地之间的联动运行,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广阔平台。通过政策引导、标准规范、督导培训、项目评估等方式,着力打造一批群众认可、特色鲜明、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社工站点和服务品牌项目。
要将社工站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全省民政系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做到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帮助群众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社工站和社会工作者真正成为党和政府温暖关爱的接力站和传递者。
徐金凤:针对现有问题,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改善: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根据国家和省市社工站总体要求,制订符合地方实际的社工站建设实施意见,清晰界定社工站的功能定位和具体职责,为实际运营指明方向。
要提供专业指导。在对标社工站建设标准(规范)基础上,因地制宜组织策划多元化的社工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和治理创新。同时,也要在条件具备时配备专业督导,为社工站运营管理提供专业指导,朝着更加专业和富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切实提高社工站运营的质量和影响。
要保障运营经费。要将社工站运营经费列入当年财政预算,保障社工站的顺利运营。也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对社工站正常运营提供行政支持。同时,要建立社工站绩效考评机制,对社工站实际运营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督促社工站规范运作、提高效能。
李焱林:针对一线工作人员推动专业社会工作发展较为乏力的问题,民政部门及服务承接机构要加大对社工站工作人员的培训、督导与评估力度,提高服务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并适时推进社会工作特色项目,培育项目思维与项目运行能力,在实践中成长。
社工站承接一些和自身工作相关的行政事务,对其工作的推进及良好工作环境的营造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要避免乡镇(街道)把社工站的工作全面行政化甚至安排其他岗位工作,这种现象尽管不多但在一些地方却实实在在存在,这需要有相关制度或政策的约束,谨防社工站工作的过度行政化以及因行政化遇阻后产生的边缘化。
联合两种社会力量
实现良性互动
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中两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具体实践中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应如何联动服务,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陈小德: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因此,要努力将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和志愿服务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一方面,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相互协作、共同开展服务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人才在组织策划、项目运作、资源链接等方面的专业优势,鼓励有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配备社会工作人才,负责志愿者的招募、组织、管理、培训和监管等工作。
另一方面,支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广泛招募使用志愿者,丰富社会服务人才资源,增强社会服务效果。完善互联网志愿服务项目推介平台,依托平台开展线上项目发布、展示、公益资本对接,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将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纳入政府购买服务,促进志愿服务组织与项目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着力搭建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信息联动平台,有效实现二者之间的信息共享、优势互补、资源共用,最终达成二者良性互动。
徐金凤:志愿者是社会工作人才的重要伙伴和人力资源补充,对社会工作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可从以下方面着力发挥各自长项,开展联动服务,实现两者良性互动:
拓展招募培训。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理念、做法、经验成效和模式,提高公众对“社工+志愿者”的认知与理解,激发公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与意愿,广泛动员有爱心、有时间、有能力的群众参与志愿服务。同时,也要通过多种形式,如开放空间、工作坊等加强对志愿者系统性、针对性的赋能培训,让志愿者明确服务动机、掌握服务技能,提高志愿者参与服务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实行分类管理。随着志愿者队伍的扩大,也要根据社会服务的需求和志愿者特长,如医疗技术、青少年心理辅导、应急救援等维度对志愿者实行分类管理,让他们参与社工服务,明确社工和志愿者各自的职责与分工,发挥志愿者所长,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同时将松散的志愿者活动进行规范化的培育孵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设立志愿服务专项资金,实行社会化、项目化运营和管理。
完善长效机制。要充分尊重志愿者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尤其是那些长期坚守、不懈努力的志愿者,需要社工发挥专业优势,在日常工作中为志愿者提供情绪支持、经验分享、案例讨论、技能演练、参访交流等方面的指导。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激励机制,对志愿者参与社工服务的表现和成效进行激励,让志愿者感受到服务意义和价值肯定。
李焱林: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有效联动对推动基层治理创新具有独特作用。要基层治理行之有效,离不开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组织互帮互助、区域联动新机制的构建。
在队伍的建设上,有条件的地区可将志愿者培训纳入社会工作教育培训规划,设置志愿者训练的有关课程,用好志愿者资源。在协商交流上,定期召开社工、志愿者联动工作联席会议,分析存在的问题,商量解决办法,逐步探索建立“社工引领志愿者开展城乡社区治理,志愿者协助社工改善城乡社区治理”的运行机制,促进社工、志愿者共同成长,确保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扎实开展。
在实践推进中,加大政府购买城乡社区治理服务力度和精准度,购买服务资金向城乡社区治理类项目倾斜,依托社工力量,培育扶持基层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在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文体娱乐、邻里互助等领域的作用,使参与城乡社区治理的志愿者有条件扎根社区,持续开展城乡社区治理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