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起点筑牢基础 新起点再开新局 ——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综述

2021-10-28 10:02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高起点筑牢基础,新起点再开新局。广大社会工作者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平台,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新起点上坚定前行,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闫 薇 许 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增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破解长期以来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基层力量薄弱这一“老大难”问题,自2017年起,广东、湖南两省率先在乡镇(街道)设立社工站,探索解决基层民政能力不足的可行路径。2020年10月,民政部召开“湖南会议”,提出“力争‘十四五’末,乡镇(街道)都有社工站”的明确目标。

令出惟行。这一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贯通融合,政策、资金、人才加速聚合,东中西部齐驱并进,1.2万余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建成、3万多名社工就位,社工站建设正迈向“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新征程。

一场同心协力的攻坚行动

“湖南会议”深刻剖析了乡镇(街道)社工站为何要建、有何作用、如何来建,一场全国民政系统总动员、总攻坚行动就此展开。

——高位谋划、党政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是一项事关民生服务的基础性工程。民政部在推动过程中创新“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并将其纳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也对社会工作发展和社工站建设全面布局。季度调度会和片会机制强化推进力度,《关于加快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通知》作出发展指引。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响应,主动争取党政部门支持,推动党委政府专题研究部署、列入督查考核内容。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将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各地陆续将社工站建设列入当地“十四五”规划和民政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深改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等。“广东兜底民生服务社会工作双百工程”列入省委省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省级财政安排3年补助资金近15亿元。

——纵横贯通、资源整合。各级民政部门用全局视野统筹谋划,形成“一盘棋”合力。横向上,20多个省份在民政厅(局)内建立了专门领导机制,协调各业务部门力量,共同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黑龙江省实行了专班包点责任制,将省级20个试点社工站包点到各职能处(室、局)。各地内外挖潜,形成了“财政专项预算+社会救助经费+福利彩票公益金+慈善公益资金”的多元投入机制。各地在建站时运用集成理念,与社会救助站、养老服务设施、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社区服务站等同建共享。纵向上,重庆、四川、福建、湖南等地探索建立三级或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上到地市,下到村居,既强化服务统筹,又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最后一米”。

——政策引领、提质增效。以“十四五”末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为总目标,各级民政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密集出台社工站建设专项及相关政策。近30个省份出台了社工站试点实施方案或社会工作相关文件。湖北、内蒙古、河北以乡镇(街道)社工站为抓手,以“五社联动”为统领,全面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作为西部省份代表,云南省投入资金4200余万元,已实现141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领头羊广东和湖南两省则继续探索深水区。湖南省“新三年行动方案”面世,引领社会工作四级服务体系完善和专业服务提档升级。

一份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民生答卷

乡镇社工站建设是一项暖人心、聚民心的民生工程。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在这个基层平台深度融合,社会救助、养老、儿童保护、社区治理、婚姻家庭等社会工作服务全面开展,服务的精准度、精细度不断提高。

——民政履职更有力度。乡镇(街道)社工站聚焦民政主责主业,强化基层民政力量,有机构干事、有人干事、有能力干事的新局面正在形成。社工带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资源,整合各条线惠民政策,聚焦特殊群体,助力“物质+服务”救助方式的形成、养老服务难题的破解,推动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城乡社区治理、婚姻辅导等领域的服务深化。河南省发挥社工站平台作用,启动“我为群众办实事、慈善社工暖中原”系列活动,围绕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开展了十项为民办实事专项行动。社工还在洪涝灾害、疫情防控中展现了积极作为。社工站强化了民政履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兜底保障更有温度。社工扎根乡镇村居,走访入户收集群众需求、链接社会资源、开展精神慰藉,切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其中,困难老人、困境儿童、残障人士、低保家庭是首要的受益者。社工协助解决生活照料、疏解心理情绪、协调家庭关系、提升信心能力、引导社会融入等,让兜底保障更有人文温度。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社工站为留守脑瘫儿童小佳组织了由民政、村委会、亲属等参与的帮扶小组,落实残疾人福利政策,还向其家人传授残疾儿童照料、急救、康复知识,协助居家安全改造,组织志愿者探访等,提高了小佳的生活质量。

——基层治理更有效能。乡镇(街道)社工站参与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发挥专业服务优势,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社工根据居民需求调研和社区分析,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并通过强化居民社区主体意识,发掘居民骨干,运用民主协商、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等方法,整合慈善公益等外部资源,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社工站创新“金点子”社情民意反馈机制,促进参与式社区治理。四川、贵州、云南等地有社工服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搬迁居民适应、融入新环境良好,开启了新社区的新生活。

一项深化民政事业发展的创新实践

历史时针指向新的刻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已经展开,民政鼎力扛起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重要职责。而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正是民政部门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作为。

——基层社会服务的供给侧创新。基本民生保障,服务是基础环节。民政部门推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进行供给侧改革,夯实基层社会服务平台基础,发挥专业优势,增加社会服务的量、提升社会服务的质,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社工在基层主动发现救助对象,从“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社工整合各部门政策和资源,服务由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社工为服务对象开展精神抚慰、能力建设,由过去单一的物质救助变为“物质+服务”的综合型、发展型服务,由短期临时的解困变为长效稳定的帮扶。民政部门优化社会服务供给结构的探索,促进了民生保障内涵和外延的拓展。

——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创新。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服务型治理”,是理念的一次次更新迭代。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立,以及站点和服务进一步向村(社区)的延伸,带动更多服务资源和力量下沉到基层。社工既回应居民个体需求,提供精准有效的专业服务,也开展社区内外的资源链接和综融服务,通过专业化手法培育基层治理多元主体,提高居民参与能力、协商议事能力、自治动员能力。而由湖北疫后人群服务开启的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机制,成为现代社区治理的又一创新行动,必将在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中发挥积极作用。

——基层民政队伍的赋能创新。社工站建设为基层民政队伍全新赋能。社工站一方面吸纳专业社工,招录本土社工,扩容充实基层民政队伍,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基层民政工作力量进行专业化、职业化能力提升。如广东、云南、新疆等地将现有的社会救助经办人员、残疾人专职委员、民政协理员、儿童主任等纳入乡镇(街道)社工站统一管理使用,四川、重庆、浙江等地通过对社区工作者进行培训转化为持证社工。浙江省嘉兴市更是通过“3+3”人才配备建立专业社工和本土社工的“传帮带”机制。在更多地方,则同步建立起了社会工作督导机制。专业化赋能有效弥补了基层民政力量能力不足的短板,民生兜底保障正从“兜得住”向“兜得好”转变。

高起点筑牢基础,新起点再开新局。广大社会工作者依托乡镇(街道)社工站平台,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新起点上坚定前行,努力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孙彩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