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疼痛,“熟悉的陌生人”是大家对它的普遍印象。即便疼痛是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但多数人对此并不了解。为帮助提升公众尤其是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对于疼痛的风险认知、积极做好疾病预防和管理,尽早远离疼痛,在今年中国镇痛周(10月21-27日)来临之际,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的“关注慢性病疼痛,共建‘无痛’社区”全国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并公布了首个《慢性病疼痛风险社区预防和管理倡议报告》,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社工联和媒体代表就社区中老年慢性病人群较常发生的疼痛问题、疼痛的典型病例、认知误区及疼痛的科学管理等话题展开探讨。
(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特邀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樊碧发及其团队,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红,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刘新颖,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主任、全科主任医师葛彩英,上海市黄浦区豫园社区全科副主任陆寒英,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社区(北圩家医)社区科科长薛陈晨,上海市金山区朱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谢丽锋,广州市海珠区瑞宝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张珺参与此次报告访谈或审核(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超6成中老年慢性病人群负痛前行,慢病共病越多,疼痛越剧烈
疼痛往往关乎中老年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因此,要警惕身体发出的疼痛信号,切勿“一忍了之”。《报告》显示,我国63.4%的中老年人普遍经历过慢性病带来的疼痛问题,其中,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带来的疼痛感最为强烈。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樊碧发表示“来就诊的中老年患者,疼痛发生多与慢性病密切相关[1],例如,因膝关节疼痛就诊的老年患者中,50%左右都是骨性关节炎。此外,慢性病共病越多,疼痛风险越高,疼痛程度也越高[2],[3]。如果一位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和慢阻肺,其疼痛程度难以想象。”
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主任医师樊碧发
除了本身慢性病引发的疼痛以外,中老年人伴随年龄增长,各组织器官、生理代谢功能和免疫机能逐渐衰减,还容易出现慢性病叠加带状疱疹的情况,发生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风险显著增加。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发的感染性皮肤疾病,超过90%的成人体内潜伏该病毒[4],大约1/3的人在一生中会患带状疱疹[5]。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6]。50岁以上为易发人群,年龄越大越容易患病,病情也更严重[7]。即使身体健康,中老年人50岁后患带状疱疹的风险仍会陡然增加[8]。中国50岁以上人群每年新发带状疱疹约156万人[9]。
带状疱疹为何偏爱中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罹患带状疱疹之后,到底会经历什么样的疼痛?对此,樊碧发表示“50岁以后,中老年人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都在变高。尤其是伴随免疫力的下降,中老年人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更容易被激活引发带状疱疹。从疼痛的程度看,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往往让人难以忍受,罹患带状疱疹后,可能会导致严重持久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其中,伴有慢性病的患者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高于健康人群[10],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得带状疱疹后,感受到的痛感也更强[11]。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延绵不断的疼痛,不仅会对人体所有系统产生伤害,同时从神经系统层面来看,长期慢性疼痛可能会影响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例如,阿尔兹海默症前期诱发因素之一就是疼痛。因此,对于患者而言,这种疼痛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会对身心产生长期持久的损害。”
流感高发季,谨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与带状疱疹之间的“相互纠缠”
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期。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提醒,“进入秋冬交替时节,心血管疾病患者身体受冷空气刺激,血管会发生剧烈的收缩,容易导致血管闭塞,进而诱发心血管疾病的发作和复发。尤其是目前多地进入呼吸道疾病高发期,心血管疾病患者更要防范呼吸道炎症诱发的心血管疾病。如果出现突发心绞痛或是出现胸闷等症状时,患者一定要第一时间到医院就诊,避免引发其他疾病,对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孙宁玲
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达3.3亿[12],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特点。以中老年人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带状疱疹为例,心血管疾病也是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3]。与一般人群相比,心血管疾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风险增加39%[14],同时,带状疱疹发病后短时间内,心肌梗死、卒中等心血管疾病风险也会增加[15]。孙宁玲表示“心血管疾病不是一个孤立的疾病,往往跟‘三高’共存,导致这部分人群的免疫功能异常,从而诱发带状疱疹的风险变高。其疼痛容易与冠心病的疼痛混扰,建议胸痛患者到医院鉴别是冠心病还是带状疱疹,而一旦发现带状疱疹对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可能就会是致命性的。冠心病的病人罹患了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会诱发血管闭塞和痉挛,导致冠脉狭窄的发生率变高、甚至出现猝死。”
除了心血管疾病以外,作为另一个我国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病——糖尿病而言,其患者得带状疱疹的风险也不容小觑。与一般人相比,糖尿病患者带状疱疹风险增加26%[16]。糖尿病患者罹患带状疱疹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风险升高[17],且神经痛更为严重和持久[18]。一旦罹患带状疱疹,还可影响血糖控制,造成糖尿病管理难度增加[19]。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红表示“糖尿病患者更易‘蛇缠腰’,‘糖衣疱弹’一旦同时来袭,患者将苦不堪言。”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王红
撕开疼痛“伪装”,避免陷入疼痛3大误区
《报告》显示,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在面对疼痛时,还需要警惕陷入这3个误区。第一,疼痛无小事,面对疼痛不能“忍”; 第二,面对疼痛,避免兜转多科室错过疼痛治疗时机;第三,要做好疼痛的鉴别诊断,避免与其他疾病混淆。例如,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容易“伪装”,确诊较难,超7成的中老年慢性病人群容易将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与其他疾病混淆。樊碧发表示“带状疱疹是一种特别‘狡猾’的疾病,因症状表现多样,具备较强的‘迷惑性’。例如,顿挫性带状疱疹,疼了半天也不出水疱。”以疼痛为重要临床症状的带状疱疹,在临床上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的概率也比较高。孙宁玲表示“一些罹患带状疱疹的患者,如果疼痛表现以胸痛、后背痛为主,特别是在身体左侧部位,很容易跟冠心病、心肌梗死这一类疾病的症状相吻合。如果这类患者在心内科做完心电图,造影检查后没有发现问题,需要尽快前往疼痛科就诊,避免错过疼痛的黄金治疗时机。”
因此,帮助患者尽早识别潜在疼痛风险,获得对症治疗尤为关键。但多数患者在就医时,无法准确向医生描述疼痛。针对此,樊碧发表示“由于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都存在差异,门诊中患者对于疼痛描述不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医生而言,一般会通过疼痛发生的起因、性质、强度、规律以及诱发缓解疼痛的影响因素这五大方面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患者而言,需要尽可能详尽的告知医生自己发生疼痛的体会、感受、认知以及疼痛的来龙去脉,从而帮助患者迅速锁定疼痛发生根源,尽早远离疼痛困扰。”
《报告》提示,患者发生疼痛后,建议第一时间来附近的社区医院进行就诊。这是因为第一,社区医院距离近,方便患者第一时间获得疼痛治疗;第二,作为社区居民“健康守门人”,多数社区医院已帮助所属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更为了解;此外,与基层医疗机构签订家庭医生协议的居民还可以通过上级医联体医院便捷的绿色通道,享受无限次转诊同时提前14天号源的便利。
积极预防和管理,多方携手共建“无痛”社区
如何更好的管理慢性病,远离疼痛威胁?对此,王红表示“让健康人延长健康寿命,让慢病患者健康带病生存是社区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在慢性病防治方面,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膳食行动倡导‘三减三健’,即:减盐、减油、减糖、健康口腔、健康体重、健康骨骼等。注意饮食均衡和保持适度运动。除了管理好本身慢性病以外,还需要积极预防其他共病发生。例如,对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容易叠加的疼痛性疾病带状疱疹,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发生发展,减少疼痛风险。当前正值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中老年慢性病人群更需要及时接种疫苗获得免疫保护,在接种疫苗前牢记年龄、保护效力、禁忌证这3个关键词,咨询专业医生进行接种。此外,免疫功能缺陷或免疫抑制疾病患者,还需要注意接种禁忌证,不能接种减毒活疫苗。”
会上,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周冰表示“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非常迫切。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社会中无助的人摆脱困境,跨过困难,回归正常生活。作为疼痛的高风险人群,中老年人群不仅要有提前预防,主动健康的意识,同时还要善用先进科技,为健康撑起保护伞。”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周冰
疾病科普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传播助力。21世纪经济报道总裁虞伟表示“提醒公众关注疼痛,推动疼痛防治公众科普教育,需要充分发挥媒体力量。作为健康新闻和科普传播的主力军,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牵头起草本次《报告》,希望进一步帮助公众特别是中老年慢性病人群重视慢性病疼痛风险,助力推动‘健康中国2030行动’深入开展,让健康科普知识触手可及。”
21世纪经济报道总裁虞伟
[1] Luo Y, et al. Association of body pain and chronic disease: evidencefrom a 7-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China. Reg Anesth Pain Med. 2021Sep;46(9):745-751.
[2] 彭欣. 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对身体功能状态的影响及疼痛的中介效应分析[D]. 广州医科大学,2020.
[3] 马茹,等. 慢性病与抑郁症的关系:疼痛的中介作用.BMC 精神病学. 2021 6月 21;1(436):10.
[4] 中国科协科普部/中华预防医学会, 全民健康十万个为什么-免疫与接种. 北京出版社, 2016.
[5] Chen LK, A.H., Chen LY, Chou MY, Djauzi S, Dong B, Kojima T, Kwon KT,Leong HN, Leung EM, Liang CK, Liu X, Mathai D, Pan JY, Peng LN, Poblete ER, PoiPJ, Reid S, Tantawichien T, Won CW, Looking back to move forward: a twenty-yearaudit of herpes zoster in Asia-Pacific. BMC Infect Dis, 2017. 17(1): p. 213.
[6] Harpaz, R., et al., Prevention of herpes zoster: recommendations of the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 MMWR Recomm Rep, 2008.57(RR-5): p. 1-30; quiz CE2-4.
[7]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带状疱疹专家共识工作组, 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 51(6): p. 403-408.
[8] Kawai, K., B.G. Gebremeskel, and C.J. Acosta, Systematic review ofincidence and complications of herpes zoster: towards a global perspective. BMJOpen, 2014. 4(6): p. e004833.
[9] Li, Y., et al., Disease Burden Due to Herpes Zoster among PopulationAged ≥50 Years Old in China: A Community Based Retrospective Survey. PLoS One,2016. 11(4): p. e0152660.
[10] 谢和宾,曾鸿,田立红,etal.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0,v.26(04):70-3.
[11] TORCEL-PAGNON L,BRICOUT H,BERTRAND I, et al. Impact of UnderlyingConditions on Zoster-Related Pain and on Quality of Life Following Zoster [J].J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17,72(8):1091-7.
[12] 医脉通.《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发布:CVD仍是我国居民健康的最大威胁之一. https://case-cdn.medlive.cn/all/info-progress/show-214072_129.html
[13] 王敏,高静,冯玫. 常见慢性病与带状疱疹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4):419-424. DOI:10.3760/cma.j.cn114798-20230905-00122.
[14] Steinmann M, L.D., Grosser J, Schmidt J, Hohoff ML, Fischer A, GreinerW, Risk factors for herpes zoster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unveiling common trends and heterogeneity patterns. Infection,2024. 52(3): p. 1009-1026.
[15] Erskine N, T.H., Levin L, Ulbricht C, Fingeroth J, Kiefe C, Goldberg RJ,Singh 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 herpes zoster and the risk ofcardiac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 PLoS One, 2017. 12(7): p. e0181565.
[16] Steinmann M, L.D., Grosser J, Schmidt J, Hohoff ML, Fischer A, GreinerW, Risk factors for herpes zoster infection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meta-analysis unveiling common trends and heterogeneity patterns. Infection,2024. 52(3): p. 1009-1026.
[17] Muñoz-Quiles C, L.-L.M., Orrico-Sánchez A, Díez-Domingo J, Impact ofpostherpetic neuralgia: A six year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 on people aged 50years or older. J Infect, 2018. 77: p. 131-136.
[18] 王敏,高静,冯玫. 常见慢性病与带状疱疹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4):419-424. DOI:10.3760/cma.j.cn114798-20230905-00122.
[19] Munoz-Quiles, C., et al., Risk and impact of herpes zoster on patientswith diabet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2009-2014. Hum Vaccin Immunother, 2017.13(11): p. 2606-2611.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