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举办 “突发事件后心理援助与社区治理”圆桌对话会

2025-03-31 10:3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3月19日至21日,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省自贡市举行。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和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组织了“突发事件后心理援助与社区治理”圆桌对话会。

3月19日至21日,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华夏时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省自贡市举行。大会举办期间,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联合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和应急总医院(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共同发起并组织了“突发事件后心理援助与社区治理”圆桌对话会。

此次圆桌对话会以“1・7”定日地震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服务团心理援助行动为范例,旨在总结定日心理援助经验,推动灾后心理服务发展。通过梳理科学、有序、持续、有效的心理援助工作方案,提炼心理服务在保障灾后应急期社区稳定、助力重建期社区恢复、推动中长期社区发展方面的经验。对话会汇聚了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天津大学、西藏自治区定日县的领导专家以及前往定日地震一线参与心理援助的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服务团队员等数10位专业人员参会分享。

t1

科技与文化结合,创新高原救援模式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刘正奎研究员在会上分享《“1・7”定日受灾群众心理援助行动》报告。该报告系统总结了西藏定日地震后的心理援助实践经验,提出“科技+文化”双驱动干预模式,为重大灾害心理救援提供了创新范例。刘正奎强调:“心理援助不能局限于‘临时救助’,要借助科技赋能和文化适配,构建‘短期干预-中期康复-长期发展’的韧性建设体系。”西藏定日的实践为高原地区重大灾害心理救援提供了可借鉴的“科技+文化”解决方案。

t2

文化与技术协同,开拓救援新方法

天津大学心理研究所创始人詹启生教授发布《定日地震心理援助中的文化要素与心理技术双重作用分析》研究成果。该成果深入揭示了藏文化基因与现代心理干预技术的协同效应,为高原地区重大灾害心理救援提供了创新的方法论。

t3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树立治理新典范

西藏定日县长所乡嘎旦村驻村第一书记吴奇洵系统介绍了“党建引领、文化嵌入、技术赋能”的灾后治理经验。作为基层治理的代表,她提出的“让专业力量扎根高原,把技术变成酥油茶”理念,为多民族地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吴奇洵表示:“基层治理不能只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更要关注群众‘好不好’的感受。”

t4

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全周期心理支持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服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陈渝方系统阐释了社会心理服务力量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实践路径。作为参与定日地震、北京暴雨等重大灾害心理援助的核心力量,社会心理服务团通过“专业赋能+人文关怀”双引擎模式,为受灾群众提供全周期的心理支持。

t5

在圆桌对话环节,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会心理服务团团长吴坎坎主持,国家应急医学研究中心应急医学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祖洁琛、社会心理服务团副团长查德怀、前往西藏开展心理援助的团员袁歆、刘大秀、王宗玲和向熊英,围绕定日地震灾后心理援助工作展开深入交流与经验分享。通过系统总结此次应急援助实践,提炼出"援助人才选拔""本土化服务模式"等创新机制,为我国新时代灾后心理援助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本次对话推动了心理援助与社区治理的深度融合,相关经验将为我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提升注入了新的动力。

  • 关键字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