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部分社区服务站只是“名义上存在”
昨天发布的《北京蓝皮书:北京社会发展报告(2015-2016)》显示,海淀区中关村街道的32个社区服务站中,绝大部分只是名义上存在,并未独立运行。调查研究者、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远行表示,目前本市社区服务站面临缺少独立场地、社工流失严重、缺少长效志愿者机制等问题。
问题一:无独立场地
从研究人员对中关村街道社区的电话调查情况看,多数服务站没有独立权力,在与居委会的相处中处于弱势地位。服务站开始分担居委会的行政工作,公益服务和便民服务受到弱化。此外,对于中关村街道多数社区来说,服务站并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站的发展,在部分老旧小区,社区服务站只能通过改造、租赁甚至是“违建”方式解决场地问题;不少社区服务站还存在居委会工作人员“交叉任职”的情况。
李远行表示,《北京市社区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社区服务站是非营利性公共服务机构,其“公益服务”职责内涵为“协助社区居委会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同时“定期向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组织汇报工作,向社区居委会通报工作,接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监督和评议”。“由此可见,社区服务站理应与居委会处于权力分离的平等地位。”李远行说。
研究显示,目前中关村社区服务站的功能中,一般将公共服务划为“规定动作”,将公益和便民服务划为“自选动作”。由此造成了服务站注重公共服务、忽视公益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的问题。
研究者建议,社区服务站与居委会人员实现分离任职,站长不再由居委会人员兼职,部分人员可交叉任职,但至少要为服务站设立两三名专职社工;服务站和居委会在制度上应分离,但在工作中可积极合作。
问题二:社工流失严重
研究人员发现,当下社工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
2009年,本市曾大规模招募大学生社工。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大学生社工在取得北京户口后,不愿再在社区工作,出现流失。此外,单纯通过社工资格考试很难考察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社会工作专业作用难以发挥。
李远行分析,社工流失主要是由于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的。社区服务站发展平台有限,上升空间较小,社会工作者最高只能做到“站长”一职,很多人因而放弃社区工作,寻求前景更高的发展平台。除此以外,社区工作的工资待遇较低,与工资和福利更有竞争力的工作岗位相比,社区工作明显缺乏吸引力。
研究者建议,提高社工工资待遇,实行绩效工资制,同时提高社会福利待遇,可考虑为社工提供子女入学等政策优惠,还应打通职业上升途径,使社工有转为事业编制公务员的机会。
问题三:缺乏长效志愿者机制
研究者指出,截至目前,北京市的志愿者激励制度尚未完善。海淀区对参与志愿工作时长累积到一定标准的志愿者颁发奖章,这种做法与香港的“荣誉奖励”接近,但是在此背后没有资金奖励或社会福利等实质性的制度保障激励,不利于志愿者队伍的管理和长期发展。
研究人员建议,为提高志愿者参与社工活动的积极性,本市可为志愿者扩大荣誉奖励,增设资金奖励,并建立优惠政策,给志愿者提供切实的优惠,例如景点门票半价、公交免费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