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社工服务”新时代

刘良军 朱小明 2018-03-23 09:52   公益时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作为以“助人自助”为基本服务理念,通过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人文服务,帮助相关社会群体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进而最大程度共享经济社会发展之果、沐浴社会公平正义阳光的社会工作者,应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有了更多的作为空间与创业舞台,也相应同步有了彰显自身特殊职业地位、成就自我人生价值的时代机遇与难得社会氛围。

作为以“助人自助”为基本服务理念,通过专业化、职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人文服务,帮助相关社会群体克服困难、走出困境,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进而最大程度共享经济社会发展之果、沐浴社会公平正义阳光的社会工作者,应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有了更多的作为空间与创业舞台,也相应同步有了彰显自身特殊职业地位、成就自我人生价值的时代机遇与难得社会氛围。

之所以得出如此结论,依据之一即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斩钉截铁地作出重大政治论断,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社工服务也需转型升级,应不断促进社工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的平衡性,不断提升社工服务能力与水平的充分性,确保社工服务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力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显然,这些方面广大社工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社工服务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首先,社工服务组织与广大社工要拓展服务视野,创新服务观念,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来看待社会服务工作,以更人性化的科学思维来谋划社会服务工作,以更明确的价值指向来开展社会服务工作。

不得不承认,我国社会服务工作起步时间晚,与一些发达国家,乃至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相较,都还存有不小的差距。但差距正是机遇,起步晚未必不能转化为后发优势。对此从现在起,社工服务组织与广大社工要走出自己习惯了的“一亩三分地”,更广阔地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更广泛地将那些需要帮扶、且自己又能开展帮扶的各类社会群体应纳尽纳,使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服务在社会建设与民生改善领域发挥生力军作用,凸显不容置疑的独特社会存在功能。

其次,社工服务组织与广大社工要进一步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开展社会服务工作时力求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善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精于推动政府部门更好发挥作用,更适时体现自身进行专业化职业化社会服务的特殊作用。

时至今日,尽管在一些乡镇乃至偏僻的村落,也不时能见到社工们奔波忙碌的身影,但面对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社会服务需求,仅靠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社工团体来开展社会服务,显然“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况且党的十九大已经对社会建设作出详实路径规划,这就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依法治理相结合。显然,社会服务组织与社工开展社会服务只是这一完整链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该、也不可能越俎代庖、包办一切。因此,积极参与、融入其中的同时,一方面,社会服务组织与社工要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大胆争取社会服务项目,力争党委、政府加大对社会服务项目的购买力度,乃至宏观调控下的“无为而治”、能外包尽量外包;另一方面,社会服务组织与社工要充分借助市场的力量,以亿万市场主体之磅礴力量共同推动社会服务工作行稳致远。例如,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整合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推行“社工+”模式。这“+”的对象既可以是义工、志愿者等微观个体力量,又可以是社会团体、专业组织机构,还可以是公司法人、企业家等相对有意愿、有能力从事社会服务的经济组织和个人。

最后,社工服务组织与广大社工要切实重视自身社会形象塑造、组织队伍建设,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在政府、社会,尤其所服务对象心目中留下“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与眷顾情愫。

“打铁必须自身硬。”一方面,社工服务组织要通过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机构团体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的社会公信力。应该看到,时下各类民间社会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市场竞争激烈,但实践证明,能否做大做强做长远,关键还在于是否能以实实在在的优质服务取信于民。因此,社工组织要将每一次的社会服务行动都视作一场“赶考”,通过前期的反复酝酿、研讨、论证,事中落实的兢兢业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事后的主动回访、积极沟通、完美善后,确保事无巨细、有始有终、善始善终,才能在点滴积累中树立起自己服务社会的独特品牌、独有品质与应有的信誉度。另一方面,面向新时代、迎合新需求、聚焦新热点,社工组织要着力向内挖潜,通过打造学习型创新型社工服务组织,不断提升组织内社工人员的素质、本领和能力。今天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社会服务日益朝着质量、效率、效益的方向演进,倒逼社工由过去主要依靠体力服务,转到今天体、脑力并重,且愈加突显精准、精细、精确的个性化特点。因此,专业性知识的掌握必不可少,更需要广大社工向复合型人才的方向提升。唯有瞄准民众社会服务需求的大趋势,主动参考、借鉴国际国内社会服务模式的成功经验、有效作法,在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全能型社工人才方面花大力气、下苦功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一个人人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机会的新时代,也是一个人人渴望、且完全能够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新时代。作为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有幸生逢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铭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初心初衷,在新时代呈现新状态,奉献新作为,续写新传奇。

中共荆门市委党校教授

荆门市蓝天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

刘良军 朱小明/文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