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 专栏

作者认为,地方社会工作协会是社工行业发展的“承重墙”,担负着多重发展职责。实践中,叠加两类运行机制,有利于优势互补和互为支撑,促进基本机制更加牢固,促进杠杠机制更加有力。 [详情]
捐赠人发掘可从大学生抓起
汕头大学是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将公益课程作为必修课的高校。”笔者以为,汕头大学的经验可以为公益行业的人才培养、客户发掘、公益意识传播等方面提供借鉴。
募捐急需资源转化能力
公益组织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开拓资源,不如先修炼内功。只有把内功修炼好了,公益组织才能打出有爆发力的组合拳,才有可能让捐赠者眼前一亮,心甘情愿地献出爱心。
给募捐箱支招
募捐箱募捐并非完全不可做,而是手法要有所改变。公益组织应重新整理募捐的思路,才可能破除困境,取得成功。
大客户募捐应注重品牌定位
从公益营销的角度来看,公益项目设计绝不应仅关注“创新”二字,而抛却了品牌定位之精准。否则,设计出来的项目虽然精美,却存在严重的缺陷。
带着感情去募捐
公益组织在做募捐时,也不能光拿着好项目,仅凭借着组织的光环去和客户商谈。它也需要以情动人。
公益真的是人人都能做的?
所谓的公益人人都能做,只不过是人们美好的想法。而实际上,公益还真的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做,非专业人士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慈善是一门生意吗?
以社会使命为驱动的现代慈善,要发挥更大的作为,就必须在正视慈善与生意边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被国内外非营利组织所证实的“生意经”或经营规则。
“郭美美事件”,究竟是谁的尴尬?
我国公益慈善事业飞速发展,但受发展时间短、法律制度建设落后、独立性差和监管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慈善机构大多存在信息透明度不高、管理不规范、品牌影响力弱等困境。
社会企业不是舶来品
在中国,社会企业的模式有时候被叫做商业化运作的公益项目,并已经在政府部门、基金会和公益组织中有了多年的推动和积累。
释放非营利力量放飞中国梦想
当前,无论财富累积效应和公民成长效应所孕育慈善公益力量的成长,还是决策层推动的规制解除与机构改革,都让我们相信,非营利部门的春天正在走来。
余姚灾思
在不幸的余姚水灾中,我们感受到了努力、笑脸甚至是浪漫;在争议中,我们看到了余姚对外地人一视同仁的真诚。
社会企业脚踏实地的关键要素
中国目前的状况其实更适合引入社会企业作为公益解决方案,社会企业的商业性可以极大地在中国现阶段环境下发挥其激励作用,从而吸引大量资源服务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
邻避效应及其他
邻避运动由来已久,可谓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市民社会的成熟而兴起,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曾经历。
无用之用
中国大部分的志愿者还集中在基础志愿服务层面,虽然部分专业组织已经开始导入技能志愿服务,但战略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市场推广和法律咨询等专业志愿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
银发浪潮改变中国公益慈善
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老龄化,无疑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加速推进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民间组织与中国特色公共外交
未来十年,中国将从世界贸易大国转型为世界投资大国,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走出国门,民间组织的国际化日益提上议事日程。
在魔鬼和大海之间
在中国,公益组织治理还处于原始阶段,制度建设和实际执行双双落后,法律层面对公益慈善组织财务信息公开缺少明确规定。
流水今日:职业·事业·志业
有人视公益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志业,有人视之为获得现实成功的事业,也有人不过把它作为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
养花与种草
近年来公益人才荒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纷纷推出各种公益人才培养计划,重点培养公益机构领导人,不妨名之为“养花”工程。
募捐人别老把眼睛盯着公众
在公益行业中,有一句老话叫做“公益募捐,二八分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社会上80%的善款都是由大客户捐赠的,而剩下的20%的善款则是由一般公众捐赠的。
中国公益行业最缺募捐人才
这两年来,我国公益行业兴办公益培训成风,但这些培训项目无一例外地将目标对准了公益领袖培养,而没有人将注意力放在募捐专业人才培训之上。
我们为什么而捐赠?
捐赠是权利的主张,捐赠也是感同身受的现实诉求。捐赠虽是善行的简约形式,但它却是慈善的源头之水,公益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