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周冰
2023年3月21日是第17个“世界社工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冰出席了第三届医疗慈善与医务社工发展论坛。
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专业指导下,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深圳市慈缘慈善基金会、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联合举办了“数字化、多元化、中国化”第三届医疗慈善与医务社工发展论坛,来自慈善、医疗、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及深耕医务社工一线代表,就“如何将医疗慈善及医务社工发展得更专业、更高效”话题进行分享与探讨。
周冰副会长指出:3月21日是“世界社工日”,本周是“社工宣传周”,我们大力地宣传社工的作用,希望利用这个时间节点增进社会各界对社工的认知。早在20世纪30年代,北京协和医院最早引进了医务社工,通过这些年医务社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卫健委对医务社工的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对医务社工的发展非常重视。医务社工像现代农业先进技术“滴灌”一样,可以非常精准地把资源及服务递送给受益者,大大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希望慈善组织和媒体多多合作,把医务社工的故事讲出来,大家共同努力,把社会工作的事业做得更好。同时,周冰副会长向参会人员介绍了将于年内发布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国家标准,标准的发布将助力医务社工实现更好地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继同认为,现在尤其重要的是要让让社会听到社工的声音、看到社工的存在。要建立一套好的社工制度,通过相互帮助,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他建议,医院的社工部应使用统一的工作指南,这样才能累积有效的数据,便于后期进行项目研究。
发挥医务社工在数字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创办人、秘书长仇序围绕主题做了分享:2月份国家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医务社工属于社会的一部分,我们要积极地拥抱数字化。医务社工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问题往往是很复杂,是很多历史的原因造成的。问题复杂性造成了解决方案也是多元的,一个方案解决不了一个复杂的多元化问题,创新才是层出不穷,才是多元的。我们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革的时代,中国是向世界输出和平和爱,这就是中国化最大的特点,我们希望把未来中国的和平与爱输出给世界。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刘东医生以《数字增强型患者管理模式中的医务社工》为题,提出了“数字化增强型患者管理计划”。他分析,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和国内的医疗情况一样,同样存在“资源有限”的问题,我们要创新思维,通过科技手段来破解“资源有限”,关键就在于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反向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刘东医生认为,一个合格的医务社工必须是患者管理方案的设计者、执行者和社会问题的研究者,这样才能具有“与医疗保健提供者形成强大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技能。医务社工在数字增强型患者管理模式中有三点重要作用和优势:一是保障数据来源精准可靠;二是风险把控真实达标;三是体现医疗的预防机制。
通过共学、共创、共建推进产学研合作
北京春苗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杨雅分享主题《共学、共创、共建:实务机构如何推进产学研合作》。据她的观察,在过去,很多实务机构做了大量一线工作,非常可惜的是,随着公益项目结束,这些项目经验没有被记录下来。近年来,很多机构已经开始行动,开始记录和梳理自己的经验,迈出总结和生成中国经验的第一步。春苗就是其中一员,组建专门的研发队伍,与学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梳理和总结服务中的经验,出版书籍等。杨雅副秘书长强调:通过研究把经验写下来,分享给其他机构,有利于规模化地解决同样的社会问题;定性定量的研究成果,为服务的人群进行发声,吸引更多资源去解决同样的社会问题;研究成果可以作为升级服务设计的依据,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更加精准地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和作为公益项目有效性的证明材料。春苗基金会多重研究议题的搭建方法是组建内部团队、实习生团队和外部专家顾问,内部团队形成共识,实务界需要和学界建立合作性研究,共同贡献彼此的智慧、经验和能力,实务界需要学习学界的话语,建立相互尊重的合作氛围,构建中国本土化的实践经验。
在圆桌论坛环节,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张蕾、委员郑伟、委员王阳与其他嘉宾分别分享了目前各机构在医务社工工作中的经验及现状,提出希望高校与实务界紧密合作。最后,大家对医务社工在未来发展,对宏观政策、行业发展提出了期待,同时希望坚守初心,从自身优势出发,为受益群体提供专业的服务,为共同建设多元化、数字化、中国化的医务社工团队贡献力量。
中社联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供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