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静君,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政协委员,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首席评委)
家综服务第三年,每个家综都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专业服务几年应该为社区沉淀什么?哪些属于专业服务的社会影响力?说到家综,人们很自然谈到三大板块:家庭、青少年、老年;那么经过了两到三年专业服务的家综,应该给社区带来什么?大部分家综似乎对这个问题思考并不多。各机构各家综也有服务愿景的介绍,无非是什么“助人自助、服务社群”或者自认为更加高大上的口号类,至于专业服务扎根社区几年之后到底要给社区沉淀什么?带来什么改变?产生什么社会影响?家综有深度的思考并不多见。
社区专业服务几年应该给社区带来什么?留下什么?没有深度思考不是机构和社工管理高层专业知识不足够,而是思考的模式的问题。即使是社会行动,很多机构管理层设计的项目方案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有很清晰的微观介入方案,很完善很美也很专业;但是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项目书只有微观表述,而中观思考的支撑、宏观推进的策略几乎是不见踪影的。即使项目书有提到“宏观”、“服务逻辑”等等字眼,那也是用于论证分析微观服务的,看不到宏观决策思考的实施、步骤、推进路径。“宏观和逻辑就是项目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虚的”。的确很多机构管理层在服务愿景有很多高大上的这个宗旨那个目标,就是虚的看上去很美的东西,没有实际路径推进的东西。这不能不是遗憾,这种分裂是由目前大部分家综和社工领域高管们理论和实务“两张皮”的现象造成的。
广州市社会工作服务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与实务两张皮的现象?其中一个原因是政府购买服务推进太快,行业尤其是管理者整体团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理论和实务在这里出现了分裂。搞理论的人强调自己是“做研究”的,对实务介入不感兴趣(这种说法多来自高校老师),有些“研究”甚至是西方社会学家说了什么,西方国家包括港澳台有什么模式,在广州发上几百份的问卷(不考虑抽样是否科学,是否以偏概全,因为作者根本没有考虑真实性科学性,只考虑新闻炒作性,所以有问卷就行),得出点“结论”两边对接“研究”便大功告成,结论可以非常不靠谱,吸引眼球就行;前线做实务的人埋头苦干,项目多,时间紧,指标重,经费偏低,没有多少人意识到做实务服务还要结合实际同步读书、思考、提升,似乎只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了,或者只要考证了就是专业人士,就不需要再做实践研究了,几年日追夜赶的实务下来,还有多少精力去做研究?还有多少研究能力?
前线社工做研究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必然要求,即使写案例也是进步,只会埋头做服务,不会抬头做思考,没有自我成长度和期许,怎么可能不陷入职业倦态?但并非每个机构的管理层都有这种共识,据说有些机构负责人说社工就要一心一意做服务,不要好高骛远,不要去参与什么行业的培训、讨论和社会行动等等,这样心就野了散了,“只要把服务做好就行”,于是这样就出现了机构愿景很口号化虚幻化,员工尤其是有研究能力的员工却觉得机构的愿景离自己很远,决策层鼠目寸光,个人没有发展平台,离心离德的力量就越积聚越多,有能力有想法的员工也就慢慢散去了。
当然这种愿景虚幻化导致机构决策战略鼠目寸光的危机并不是一下子显现的,起码在飞速发展的政府购买服务阶段这种危机不明显,对于正在发展中的广州市社工行业,人来人往,去去来来很正常。但如果三年家综专业服务期满,政府下一轮的购买服务要求每个家综拿出机构这几年在本社区的专业积淀的社会影响力由基层政府和居民认可的成就来证明,下一轮竞标机构才有优先权,机构可以用“我们这几年做了多少个案、小组、社区活动,我们的口号和愿景是……”来说明吗?
专业服务不能只考虑微观服务,家综服务不能由几个个案小组活动去支撑,那么用什么支撑呢?要看家综对社区研究的宏观认知和宏观服务推展的策略,所谓“社区为本”和“满足社区需求”不仅仅是社区居民个体的要求,没有社区建设和营造的宏观思路,如何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
社会工作有三大直接方法,纵观这几年的家综服务,绝大部分都把“社区工作”做成了“社区活动”。如果说家综不知道社区工作与社区活动的根本差别,恐怕有失公允,但是要做社区工作类型的服务,超出了目前大部分家综的专业能力,所以几乎所有家综都有意把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表达为个案、小组和活动的指标,这恐怕是不争的事实。
社区工作有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和社区照顾模式,还有社会行动。迄今为止,能够做这些探索并有成效的家综如凤毛麟角般珍贵,而且伴随着社工、督导的流动性,即使曾经有过可圈可点的广州市社区服务中的社区专案的成功经验的家综,也已经今非昔比不复当年模样。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社区照顾模式,都离不开家综和社工机构的中观介入和宏观策划运作的专业能力,把社会工作三大直接方法之一的社区工作做成社区活动又如何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
社区服务的社区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的实际介入,大概体现在如下方面:
微观策略与介入服务:社区服务中的服务对象群(老年、青少年、家庭、残障等等)的需求、问题和服务计划的对接,这属于家综层面的微观策略(当然相对于某服务领域则属于宏观服务思路,这是家综层级结构的区别)。老年人口按照有能、半失能、失能的状态去开展专业服务,服务思路定义为“温暖、关爱”的,服务要体现社区照顾的周延性;服务思路定义为“价值”的,服务要体现增能和社会参与、老年义工等等,服务内容围绕服务思路有所区别。家综服务扎实不扎实,会不会造假,指的就是家综在社区针对居民需求的微观服务能力。
中观策略与介入服务:社区服务中家综对基层政府的社区管理思路了解的路径和分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家综对社区公共问题、群体性问题的介入的思路和对策(因为要介入公共问题和群体性问题必须与基层政府通力合作,所以在与基层政府建立专业关系之后,要合力介入社区公共问题、群体性问题的解决,做出只靠政府力量做不到的服务,彰显‘第三方’的立场和作用)。社区问题具有宏观结构性取向的含义,只有微观服务的碎片化的思路是没有办法介入社区公共问题的,也难于在分解和转移政府职能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在家综评估中,我们一直强调家综要有项目树的思路而不是服务碎片化,这个项目树的根基就是对社区整体的把握,而不是简单分割为长者、青少年、家庭不同的群体。服务思路是否符合社区需求,有没有特色和品牌意识,指的是中观介入思路和能力。
宏观策略于介入服务:从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角度去考量家综自己的定位关注能力发展,做什么?怎么做?机构的特点和优势在哪里?家综的特点和优势又在哪里?如何结合实际发挥机构和家综的优势做出特色和品牌?本家综的服务能够给所在的社区带来什么改变?将给社会(广州市)带来什么影响?这就是家综的宏观策略能力了。
一个有专业能力的家综,一个不断进步的家综,应该是清楚自己的短板的家综,应该是不断完善的家综,更应该是同时拥有微观、中观、宏观能力的家综,有自我总结能力的家综。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