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蓬奇:本土化社工培养需改进教育模式

2014-09-02 09:07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民政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重点抓好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合格的社工人才,促进和提升民政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怎样把社会工作教育与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民政教育的重点。

作者:赵蓬奇  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已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曾说过,民政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民政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要重点抓好社会工作教育,培养合格的社工人才,促进和提升民政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怎样把社会工作教育与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紧密结合,形成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民政教育的重点。民政部是我国社会工作行业发展的统领部门,民政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和主要战场。抓好社会工作教育改革,不仅是促进民政系统社会工作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而且对全国社会工作教育的改革与推进意义重大。

从我国社会工作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改进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重要性。我国社工历史发展同西方社工历史发展有很大不同,西方是实践在前,自下而上;中国是教育为先,自上而下。因此,社会工作教育作为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基础与起点,其教育是否与时俱进以及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包括社会工作实务、理论研究在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立顺利与否。怎样解决好社会工作教育中“理论与国情相吻合”“教育与实务相结合”至关重要。前不久,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召开社工师考试教材编写会议,指出随着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现有大纲教材在时效性、适用性、专业性、本土性方面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亟须重新编写与修订,这对民政社会工作教育来说将是一个契机。

从推进我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角度看改进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重要性。社会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要从社会工作的实践中体现出来,但实践离不开国情。所以社会工作专业化教育的重点之一就是在推进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解决好本土化问题。其实,早在1971年国际社工联就提出“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概念。西方的社会工作是在西方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中国的社会工作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前提下,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快速转型下发展的,必须融合中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用符合中国国情的社工专业教育来培养学生,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教育内容要结合本国国情,也就是本土化。尤其是在价值观的讲解和实务操作的培养中,哪些方法适合中国国情,哪些可能水土不服,也要讲清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接地气。

从推进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角度看改进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重要性。社会工作要保持社会化,防止商业化、官僚化和寻租化。在中央提出的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大政策、大环境下,社会工作行业组织,特别是民办社工服务机构既是社工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又是社工就业的主要载体,也是解决教育与实务相脱离的重要方法。最近,民政部再次出台相关文件鼓励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通过政府加大购买力度、改进购买政策,可以预见社工机构会有大发展。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在“校办机构”上下功夫。搞得好的、就业率高的社工院系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在直接创办或参与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建立与发展上大有作为。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在校时就亲临社工一线锻炼实务能力,也引导教师主动参与社工实务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还用定向培养的模式打通了学生的就业管道,还能和其他社会资源相联合,扩大老师和学生的视野,这是提升学生实务能力,培养职业水平的首选平台。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教育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优势,着力培养应用型社工人才,满足全社会的需要。

从提高学生的素质看改进社会工作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一般来说,由于各方面原因影响,很多学生学习社会工作并不是十分自觉的。所以说,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入校后,首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放在首位。要设计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社工机构+综合培育”,解决好学生理论学习、专业实践、通才培养、就业通道的问题。目前,一般学校都注重实务课程课时,但更要看重实务课程质量,看重培养学生的情商和他们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职业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也是个展现阅历的工作,学生在生活阅历方面一般都有所欠缺,一方面要通过实践来增加阅历,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弥补阅历的不足。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