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残疾人就业增收是加快残疾人奔小康进程的根本途径,然而在各类残疾人中,心智障碍者就业率最低。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东莞巴士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主管余雪琴表示,心智障碍青年因缺乏工作机会而难以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功能退化严重,给众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心智障碍人数保守估计达2000万。心智障碍者终生依靠家长获得生活照料、情感和社会融入支持,这些家长长期承受着经济、生活、心理及精神等多重压力。2000万名心智障碍者背后,是2000万个急需帮助的家庭和超过8500万家庭相关人员。另据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心智障碍人群普遍存在误解和歧视,60%受访者对心智障碍者的融入社会持否定或不清楚态度。
“这个群体中的孩子、老人,除了政府关注,还有许多公益组织帮助,而对心智障碍青年的关注度较低,他们很难被接纳,就业概率微乎其微。当他们的父母老去、离世,如果他们没有一技之长,该如何生存?”余雪琴对此忧心忡忡。
“我走访了很多心智障碍青年家庭,发现大多数心智障碍青年即使接受了特殊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也难以在成年后融入社会,只能‘被养在家里’,而长期封闭在家会加剧他们语言功能、社会融入功能的退化。”余雪琴告诉记者,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如何破题,还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重点关注并解决。
“长期以来,我国残疾人一个重要的就业方式是辅助性就业。”余雪琴向记者介绍,这是一种政府主导的残疾人集中就业形式,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报酬和劳动协议签订等方面相对普通劳动者较为灵活。但是,在辅助性就业模式下,工作场所与社会隔离,导致残疾人特别是心智障碍者被排除在常态社会生活之外,不利于残疾人融入社会,享受与其他人同样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而支持性就业为心智障碍青年自食其力、融入社会提供了新途径。
余雪琴认为,尽管目前国内一些民间及公办服务机构已学习引进支持性就业工作方法,来促进改善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情况,同时,支持性就业也被纳入《“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但是,这一方法并没有被很好地推广,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针对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培训的服务体系薄弱。目前大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机构主要以技能培训为主,缺乏系统的针对精神、智力残疾人的职业教育服务体系。二是就业辅导员队伍培养滞后。《规划纲要》提出,扶持建设残疾人就业辅导员培训专业机构,培训2500名就业辅导员。但是,当前因支持力度不足,就业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和发展离目标有很大差距。三是缺乏融合就业的环境。大部分心智障碍青年都具备工作的能力,但由于在工作礼仪、人际交往、工作态度等方面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持续的支持,使得他们很难融入到真正的就业环境中。
促进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是提升残疾人群体的社会保障和个人及家庭福祉的重要途径,能够充分彰显“平等、参与、共享”社会氛围,为此,余雪琴建议:
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促进心智障碍青年支持性就业。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心智障碍青年就业帮扶。例如,加强与专业社工机构的合作,对心智障碍青年开展培训、心理辅导、就业指导等系列工作;拓展就业培训项目,开发适合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培训项目,例如,制作手工香皂、组装玩具、组装各种用笔等。此外,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发放补贴等经济手段,激励福利企业等用人单位增加对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的支持。
大力培养和发展就业辅导员队伍。建议民政和残联牵头,整合专业资源,以特殊教育学校教职人员、专业社工等为主要培训对象,并将他们的薪酬纳入政府财政运算,确保建立一支稳定的就业辅导员队伍。
建立康复就业信息平台。这一平台可以整合心智障碍青年个人康复、干预、求职等各类信息,并对心智障碍青年所具备的能力及特长进行系统评估。同时,平台可向社会征集愿意向心智障碍青年提供岗位的爱心企业,动员各类用人单位提供残疾人就业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另外,鼓励各用人单位探索适合心智障碍青年就业的职业培训模式和途径,依托各类培训机构、与劳动就业部门联合等,通过定向培训的方式提供量身定制的入职指导,提高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精准度,为精准帮扶心智障碍青年就业提供支持。
此外,余雪琴还建议政府部门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加强对心智障碍青年就业能力、就业状况、支持性就业等典型事例的宣传;举办技能大赛、公益大赛等激发社会各界参与到关爱心智障碍青年的就业问题当中。
“每个个体都应该被尊重,每个生命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质创造出价值,工作给予的不仅仅是物质保证,也是让生命有一次平等选择的机会。”余雪琴指出,心智障碍不应该由个人和家庭独自面对,而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协助与支持,通过障碍个体、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消除存在社会当中的有形或者无形的障碍,让心智障碍青年实现就业,更好地融入社会。(记者 胡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