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制定社会工作事业促进法、配置精神康复社工……代表委员再传声

2021-03-12 09:30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全国政协委员黄宝荣:

推进制定社会工作事业促进法

截至2020年底,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已达150万人,持证社会工作人员突破66万人。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白银市副市长黄宝荣认为,“目前网格员队伍中多以社区工作者、社区志愿者为主开展兼职工作,导致有的地方出现有网格无服务、有服务不专业的现象,且服务平台与人才资源脱节。”

黄宝荣建议,将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国家经常性财政支出预算。制定长期规划,将社会工作服务经费纳入中央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专款专用。通过长期、稳定、均衡、充足的财政资金支持,充分发挥社会工作者在网格化治理体系中的专业优势和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网格员的待遇和编制等机制,以集成化手段促进网格化创新发展。

黄宝荣认为,应由相关部门牵头,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社会工作立法工作小组,就社会工作立法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推进制定社会工作事业促进法,若制定条件尚不成熟,可先出台《社会工作者条例》,建立职业准入制度。(记者 白杨)

图片

致公党中央:

培育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提升社区卫生、应急服务能力

从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来看,仍存在应急理念上重处置轻预防、机制上重行政轻自治等问题。对此,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系的提案》中建议,将防灾减灾救灾纳入社区党建及和谐社会创建工作,强化党组织对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的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探索建立由在职党员带头的基层志愿者队伍。通过健全应急管理法治体系,明确基层各主体在应急管理中的定位作用和职责,探索将应急条例、志愿者服务办法等列入社区动员的条款。构建多元主体协作的应急组织架构,建立由街道(乡镇)牵头、多方参与的社区应急中心。将社区应急管理的重点从重视救护转移到预防和事先消解上,对社区突发事件进行分类,编制具有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培育社区守望相助的应急文化。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持续加大社区卫生服务的供给,强化体系建设,当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基层公共卫生治理的提案》中建议,应完善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卫生健康服务与管理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卫生机构相配合、社区居民和驻区单位广泛参与的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统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卫生治理,融入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之中。(记者 祝闯)

全国人大代表段宇飞:

基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按一定比例配置精神康复社工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表示,尽管近年我国精神卫生体系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目前总体资源仍十分有限,财政投入相对较少,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较低,公共精神卫生服务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心理服务需求。

段宇飞建议,首先要完善公共精神卫生体系,打造专业公共精神卫生机构、二级及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防治机制。三级医院要设置精神心理专科病房,二级医院要设置精神心理科门诊,有条件的基层医疗机构开设精神心理门诊,为患者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健康管理。

同时,要加强精神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在待遇、职业前景上给予优待,例如对基层连续工作满10年、年度考核及聘期考核均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应直接认定为基层副高级职称。支持和鼓励更多高校加强精神医学专业建设,对招收的精神医学专业学生免收学费等。此外,还要加快推进基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逐步实现县区和镇街全覆盖,并按照每名社工服务50—100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比例配置精神康复社工。(记者 王道斌)

全国人大代表张志勇:

通过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和精神障碍患病率逐渐上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建议加快建立未成年人高危心理问题联合干预体系和机制。

针对未成年人高危心理问题,张志勇建议成立国家心理健康教育联合委员会,在国家教育部设立办公室,并编制实施“十四五”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

一是推进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建议500名学生配备一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国培计划”和地方各级教师培训计划,全面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培训;三是中小学结合家长会等活动,每年对学生家长开展至少一次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提高家长预防、识别子女心理行为问题的能力;四是中小学要全面设立心理服务平台(如心理辅导室等)、心理辅导热线,通过心理教师、校医,或引入心理学专业教师、购买专业社工服务等形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五是全面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记者 陈锐海)

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胡卫:

由专业社工帮助“空巢青年”解决心理问题

空巢青年,指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目前,我国有近7700万“空巢青年”。其中,一线城市生活成本提高,年轻人就业难,房价高起不下,导致一些年轻人被动“空巢”。同时,部分年轻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变化,感情不是组成家庭的重要因素,而住房、汽车、工作情况等,成为婚恋条件中的主要标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年轻人“空巢”。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建议,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帮助被动“空巢”的年轻人解决心理问题;将婚恋观、人生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纳入学校教育工作;为单身青年提供购房优惠,针对没有购房能力的年轻人,提供长期可租用的公租房。(来源:凤凰网)

全国政协委员冯丹龙:

完善围产期抑郁筛查社工进行产后抑郁筛查追踪

有研究显示,我国孕产妇有抑郁情绪问题达到近43%。全国政协委员、辉瑞投资有限公司企业资深顾问冯丹龙呼吁,完善围产期抑郁筛查,加强全方位孕产妇保健服务,提高千万母亲的综合健康。

冯丹龙建议,结合现有常规孕检制度,明确围产期抑郁症筛查工作流程和实施细则。可根据目前常规孕检的检查时间节点、抑郁疾病基本要求,明确孕产妇抑郁筛查的次数、频率和时间,建立统一的筛查流程和执行标准。筛查对象应包括孕产妇本人及其家属,形式以科普宣教、问卷与筛查检查等相关医疗服务为主。如筛查至少应该在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和产后,分别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备孕妇女在孕前门诊、初诊孕妇在建大卡时,由妇产科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性的科普宣教;对筛查后具有抑郁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建立联合门诊或转诊制度,给予更为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早期干预治疗;在产后访视阶段,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或社工进行产后抑郁的筛查追踪。可采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式为孕产妇提供宣教、筛查、咨询等优质便民的心理保健服务。(记者 江跃中 方翔)图片

全国政协委员金李:

发展农村互助养老 建立“公益养老储值银行”

“建立全国联网、村村联通的志愿服务记录系统,鼓励志愿者在相对年轻、有服务能力时进行公益服务、帮助老人,等到志愿者年老时,可凭借志愿服务记录获得他人帮助。同时也让跨村、跨地域移居老人能够凭记录更快融入新环境、享受互助养老服务。”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金李在今年两会带来了关于农村互助养老的提案。

为何要提出互助养老?金李表示,互助养老模式与商业养老相比具有更强的社交性,能够让农村老人在互助过程中实现邻里交往、参与村庄活动,在互帮互助的同时实现精神物质双层面的满足。

金李认为,农村邻里守望传统与互助养老模式适配。农村重视血缘、地缘和亲缘关系,居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邻里交往十分密切,有着守望相助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农村老人对于第三方养老服务的购买欲望较低,农村老人遇到养老问题习惯于首先求助于熟人、邻里。这使得互助养老比商业养老等模式更能契合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记者 粟裕)

全国政协委员黄燕苹:

实施银发志愿者行动

“面对老龄人口不断增加的趋势,我们应当挖掘低龄活力老年人潜力,加强老年人互助。”全国政协委员、民盟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燕苹建议,实施银发志愿者行动,这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

黄燕苹在调研中发现,养老服务行业普遍存在“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与此同时,空巢家庭逐渐增多,对相关人力资源需求量不断攀升。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之一,平均退休年龄不到55岁,拥有巨大的银发志愿者人力资源。

具体应该怎么操作?黄燕苹建议,首先成立中国银发志愿者协会,制定银发志愿者行动指南,发布《中国银发志愿者标志基本规范》,在银发志愿者服装、装备、工作站、室外展示等主要应用场景的呈现上提供便捷使用的规范。鼓励在银发志愿服务站点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模式,激励互助养老发展,实现低龄存时间、高龄享服务。鼓励推动社会力量依法设立志愿服务基金,建立慈善对接平台,实现志愿服务资金来源多元化,打造有特色、有影响力的银发志愿服务项目。(记者 龙帆)

来源:综合中国社会报、中国政协报、南方都市报、央广网、凤凰网、新民晚报、封面新闻、重庆日报,转载请注明来源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