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绵阳:共青团携手20余万社工、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
孩子放学了,家长却还没下班,这是年轻家长面临的普遍难题。两年多来,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剑门路西段社区探索开设的公益“五点半学校”,不仅成了孩子的乐园,也让很多爸爸妈妈放下了悬着的心。
在共青团改革大幕拉开的背景下,这项试点目前在整个绵阳市推行。团绵阳市委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进一步充实基层,调动更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在基层社区,由于工作人手不够、专业水准不够、时间和精力不足等原因,对社区儿童、残疾人、低保户、失独家庭等特殊群体提供的个性化关怀很难到位。
以剑门路西段社区为例,这里常住人口1.7万余人,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儿童较多,很多家长忙于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料陪护,尤其是每天放学到家长下班这段时间成为孩子管理的“真空期”,极易出现安全问题。
剑门路西段社区团支部书记曾净坦言,针对这些特殊人群做好服务,存在团的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人手不足精力不足的难题。
2015年1月,团涪城区委在剑门路西段社区启动“团干部+社工+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课外学校试点。“五点半学校”设在剑门路西段社区青少年活动室,有30余个座位,团干部牵头组织社工和志愿者为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提供学习辅导和绘画、书法等课外服务。
这项试点由团干部引领,持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证书的社工发挥专业优势,同时连接辖区志愿者,依托课外学校开展“五点半课堂”等各类服务活动。
社区志愿者黄凌和来自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星星之火”志愿服务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一起在这里服务,成了社区力量的有力补充。黄凌说,从“五点半学校”开设至今,已经有1000余人次的大学生志愿者来这里参与服务。
而专业的社工组织则为这里提供了专业化的服务。来自绵阳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王瑶说,社工和团干部、志愿者一起合作得非常愉快,团干部确定服务对象,社工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志愿者提供人力支持,充分发挥了社区、社工、社会组织“三社联动”作用。
剑门路学校四年级学生张琳佳很喜欢这所特殊的学校。因为爸爸妈妈下班很晚,每天下午放学后,她就来到“五点半学校”,和其他同学一起做作业、玩游戏,还有社工和志愿者老师帮她辅导作业。
“五点半学校”让张琳佳的妈妈放下了一颗“悬吊吊的心”。她说,学校帮了她的大忙,解除了家庭的后顾之忧。
剑门路西段社区开设公益“五点半学校”的做法,在绵阳引发了关注。在此基础上,团涪城区委在全区加强了团组织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引导,积极协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
这项试点的重点是建立机关志愿者、专业志愿者、社会志愿者三支队伍,重点服务留守(流动)儿童、社会青年、孤残老人三类群体。
目前,涪城区已经打造了“涪娃行动”、“涪青工坊”、“涪老关爱”三个品牌项目,形成了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正能量。
在整个绵阳,已有注册志愿者20余万人,其中青年志愿者占七成以上,基本实现全市志愿服务全覆盖。该市现有专职社工队伍20支,助理社工师及以上职称专职社工440人,社工队伍覆盖全市大部分地区,年均服务1万人次以上。各县、市、区则建立了近50支“团干部+社工+志愿者”队伍,涌现出绵阳市春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一批优秀社工组织,诞生了青年之志阳光助残等一批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