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角】米花之味对社会工作的描写与意义

2018-04-16 09:2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米花之味”讲述的是发生在中缅边境,云南沧源一个傣族村寨里的故事。社工联合会推荐该地区为拍摄的主场地,因为这里的社会工作难度居全国之首。

“米花之味”对社会工作的描写与意义 

“米花之味”讲述的是发生在中缅边境,云南沧源一个傣族村寨里的故事。社工联合会推荐该地区为拍摄的主场地,因为这里的社会工作难度居全国之首。

导演和主演住进了村寨当地社工的家里,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创作剧本。

在该地区,社会工作者有很多难关要攻克:贫困山区脱贫方法较少、少数民族文化不断遗失、人口流失严重导致留守儿童与空巢老人众多,禁毒禁赌施展困难(近金三角地区)等等。

昆明社工总部的向荣女士多次进入山区进行督导,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工,带领他们用因地制宜的方法,改善当地生活水平,科学的发展当地优势农产品(如:养殖家禽家畜,茶叶,蜂蜜等特产,在电影中均有体现)为脱贫基础,关爱留守儿童与老人,并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虽然困难重重,但他们在不屑努力着。

这一些,都被这两位留学归国的电影工作者看在眼里,记在心中,感动着,担忧着。带着对当地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思考,主演英泽前往哈佛大学主修了一门哲学的研究生课程,希望能以此,使影片的高度能更上一个台阶,与此同时,导演鹏飞仍然在沧源,与社工“并肩作战”。

QQ截图20180416093252

一年后,国内第一部带有社工元素的电影“米花之味”问世了。

该片是一部通过讲述小人物的生活,表现出大情怀,正能量的电影。真实,幽默,轻松的内容,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同时带来对自我的反思,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

本片以回乡母亲和留守女儿的感情线为主,穿插着当地的实际问题,从需求入手,来凸显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力求最真实的体现社工的处心积虑与遇到的问题,具体影片解读如下:

QQ截图20180416093214

1 保护与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工作者的重点之一。

问题:各种外来文化入侵本土,使得传统文化慢慢流失。然而人们对此认识不深,难以组织与唤起热情。

影片:社工贺英旺积极组织村民开展传统文艺演出,目的是充实村民生活,达到一个保护传统文化的目的。但是村民合作意识有点欠缺,社工鼓励她们将传统舞蹈练好,可以出去比赛,从而发扬传统文化,但是村民相对保守的观念使得社工的工作比较艰难的进行。最后一场大雨令观众一哄而散。

真实反馈:有些看过电影的社会工作者表示,看到这段就看到了自己,当他们在一线工作的时候,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很难,村民不是很配合,甚至出现很多尴尬滑稽的场面。但是在长期的培养和教育之后,大家渐渐的理解了自我文化的重要与美丽。

QQ截图20180416093226

2 积极发展当地少数民族社工,因地制宜的为当地人服务。

问题:大众对于社会工作的不了解,和外来社工对当地风土人情不了解,导致工作上产生障碍。

影片:社工贺英旺劝说回乡青年叶楠的父亲,让女儿叶楠加入社工工作,但是她的父亲一直在问社会工作是干什么的,对此非常不了解,这种现象很普遍。社工只能用最通俗简单的话语给他解释。

在村民请山神的一段,村民小鲁问社工关于他的发型的事情。也在表现村民对社工的不了解。

事迹:这些都是改编于当地社工的真实生活,导演居住在社工家里的几个月中,多次被邻居问到“这个人(社工)是做什么的?”甚至有人会问:“她看上去就是管闲事的,东家事西家事都管。” 这些对社工的不理解,对于每个社工工作者的内心多多少少都会有负面影响。有一位社工透露给导演说:“我是热爱音乐的人,我也曾想成为一个歌手,但最终我选择了做一名社工,因为我从中感受到了帮助他人的幸福,我是带着满满的爱做这份工作的,面对很多人的不了解我只能一次一次的解释,然后用行动告诉他们我的工作性质。”

所以,电影中选择了一个长头发的男士来饰演社工的角色,想表达出社工也是来自于普通人,社工也需要被理解的主题。同事,发展本土年轻人来壮大社工队伍,也是当地工作的要点。

QQ截图20180416093316

3 社工是需要帮助的人与社会政策,福利,爱心组织之间的桥梁。

问题:有些需要帮助的人群,不知道或不知如何申请来自国家、社会、民间的相对的政策、福利、公益项目。这时社工就会以自己的人脉网络,联系全国各地的有关部门,精准的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援助。

影片:社工组织了民间爱心协会,给学校的留守儿童送礼物,送关爱。在剧中小朋友病危时,社工积极组织全寨子进行募捐活动,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帮助他们。

事迹:一些社工朋友的反馈,肯定了这一剧情的真实性,他们说:“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人们没有系统,或渠道去组织募捐,所以我们就成为了这一桥梁。导演跟随社工走遍了此山区的小学中学,养老院等地方,发放来自祖国各地的物资,听取每个学校和养老院的需求,积极的传达给外界的政府、公益、关爱机关,不辞辛苦的将“爱心”精准投放。

QQ截图20180416093304

4 尊重当地文化、融入当地文化是社会工作者取得成功的关键。

问题:每个民族有各自的风俗习惯,有些事情,本民族人还是希望先通过自己的民俗来做一些决定,尤其是在少数民族众多的区县更是如此。对于以科学理论为基础,有严谨先进思维的社工来讲,这不免会有失理性,甚至有时会耽误宝贵的支援时间。但是理解尊重当地的风俗,也是顺利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

影片:在寨子中的小朋友病危的时候,寨子里的人在拿不定主意的时候,选择以请“山神”这种风俗手段来解决为题。社工虽然坚持以科学的方法救助小孩,但还是尊重了当地的风俗,也一同去参与风俗活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会为这个“风俗”拍照做记录,留下宝贵的文化资料,共社工同事研究保存。

在片尾,社工与村民一同过泼水节,为佛祖舞蹈。在大家无法进入通往祭拜的大门时,是社工第一个站出来,鼓励与引领大家完成心灵上的洗涤。尊重当地传统习俗的同时,结合了现代主流的价值形态和手段,这种与被服务人在思想上的融合与理解,是更高层次的帮助。在此之后,社工的工作一定能更好的展开。

真实事迹:导演在体验生活时发现,社工会参与当地的每一个风俗节日,尊重民俗习惯。在支持理解的同时,以一种记录的方式留下宝贵的民族资料。并不是以一种猎奇的视角去看待当地人,这样的融合,充分体现了我国是统一融合的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都是我们不可分割的成员。

QQ截图20180416094102

米花之味在云南省民政厅放映后,20年从业经验的社工感言:

社会工作是一个源于西方的“舶来品”,如果从一个成熟的领域来讲,在一个涉及到少数民族、涉及到边疆、乡村文化的领域中,我们的社工其实是一直在探索寻找方法中的。

我看完影片之后发现并没有用社工作为主轴,没有去讲,去包装,我们社工服务多么好,我觉得这是我们最大的幸运,反而让我们有更多思考。很荣幸的是,我在片中看到很多社区(村寨)视角,家庭视角,文化视角,因为我们最最缺乏的正是这几个视角,相对来讲,学校教育我们已经做的够多了。

其实在少数民族地区做社工的时候,我们是尽量“去社工化”的,因为我们不想显示自己有多专业,那样好像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看待需要帮助的人,而我们是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去陪伴他们,如果我们带着专业的价值、专业的想象去做工作的话,我们无法融入到当地的情景之中。

看到影片后面让我很感动,作为一个20年的社工,没有强调社工这个身份或专业可能是最好的,这就让我们这些社工同事多去思考,从问题的视角出发。包括最后到溶洞中的故事,我看到的是“优质视角”,因为文化是有凝聚力的,比如文化的凝聚力会让剧中的母女找到本身的基础在哪里。最后回到文化的凝聚力上,这是我们社工要着重思考的部分。整部影片看起来很温暖,把我们的边疆,人民拍的非常美,更加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要去推动的东西,这点是非常之重要的。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