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案例】巧用社工思维,破解家长暑期困局

陈欢欢 2018-06-25 08:34   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如何破解家长暑期困局,并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身心成长,成为摆在很多家庭面前的一大难题。站在社会工作的角度,笔者建议,家长不妨以社工的思维来面对孩子、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

暑假开始了,最近家长又开始关注起这个话题,一位妈妈在网上发帖吐槽:“暑假过不起啊!”并附上了一张暑期消费清单,包括旅游+各类兴趣班,总价近3万元的消费,让很多家长“吐血”。一个暑假消费近3万元,暑假成了“烧钱季”,而暑期过后,孩子的收获和成长却还不尽人意,这使得很多家长频频喊冤。

  社工在社区调研中,也遇见过不少家长类似的吐槽。一边家长花着巨额花费给孩子报着各种培训班,一边是孩子的抵触和不乐意。而问起家长给孩子报班的初衷,一部分家长的出发点是利用暑假给孩子补习弱势功课,一部分家长是想多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还有一部分家长是攀比跟风,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有各种班,自己的孩子不报班感觉走出去都没有面子。而不管给孩子报班的初衷是什么,但无一例外,几乎没有家长说是孩子要求报班学习或发展兴趣,社工在社区里开展工作,也很少发展有家长是从孩子的需求角度出发来为孩子做暑期的安排。

如何破解家长暑期困局,并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身心成长,成为摆在很多家庭面前的一大难题。站在社会工作的角度,笔者建议,家长不妨以社工的思维来面对孩子、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

将孩子作为“服务对象”,家长作为给孩子提供服务的“社工”,不管是家长还是孩子,面对的抉择困难和压力都会小很多,说不定还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家长社工面对孩子服务对象,究竟该如何做呢?

首先,家长要全面了解孩子所处年龄阶段的特征特点,并对孩子的生理发展、心理发展、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等情况有所认知。对孩子做一个全方位的评估,了解自己孩子的优势和资源、障碍和不足。

其次,家长可以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分析其需要,了解孩子所处的道德层次。通过帮助孩子充分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给自己定位,从而总结孩子的需要和问题,并与孩子一起设计暑期活动的目的、目标,进而确定暑期活动内容安排,而非一厢情愿的将自己的意愿和觉得应该做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再次,家长要根据暑期活动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开展方式和方法,是通过个案提升孩子的能力?还是通过小组达到成长的目的,还是通过社区工作促进孩子社会化发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许会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活动安排都必须通过各类培训班才能达到目的和效果,与孩子敞开心扉无障碍的交流,多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陪孩子一起做孩子想做的事,改善亲子关系;动员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等都是暑期活动不错的选择。

最后,家长当然也要对孩子的暑期活动成效做评估。而比起报培训班的资源投入和一厢情愿的服务模式,运用社工思维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在活动和服务、以及服务成效上,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和改变应该会远远高于各种培训班的投入产出比。

总之,家长在给孩子安排暑期生活时,一定要全面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意愿,不要一厢情愿,更不能盲目跟风。尊重孩子,接纳孩子,在一个相对平等自主的环境下,共同完成暑期安排,让暑期不再是困扰家长和孩子的一个问题。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