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背景
武汉市民政局2016年底开展对武汉市老龄人口的调研。根据调研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武汉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172.752万人,老龄化占比20.72%。武汉市中心城区空巢老人已占老年人的3成,近30万人,有的社区空巢老人比高达73.1%。
(二)社区背景
由于XX社区是一个新老结合的社区,社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社区中老年人所占比重较大,社区在公共服务之余在为老服务方面压力较大。社区现有380多名高龄老年人,这些老一辈的9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虽有社会组织晚晴枫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护工每天对其照顾一小时,但是大部分社区高龄老年人的儿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没有人照料,晚年生活大打折扣。
(三)服务对象背景
最典型的叶奶奶今年已有101岁高龄。叶奶奶以前是工厂职工,同时也是党支部书记,退休后每月领着2500元的退休工资,叶奶奶的丈夫在40年前已经不在人世了,子女也都不住在跟前。几年前,叶奶奶还和儿媳妇一起住,后来儿媳妇也搬出去住了。现如今,叶奶奶年事已高,腿脚也不方便,生活基本无法自理,整天就是呆坐一天,没人照料,没人陪伴,没人关心。2017年初,社区社会工作者在例行走访高龄老人时,了解到叶某这个情况,决定进行个案工作提高其晚年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
需求分析
(一)个人层面
1. 心理层面
服务对象丈夫去世后一人居住,与儿女来往较少,缺乏子女和其他亲人对其的关心和爱护,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平常的爱好就是自己看报,但是现如今年事已高,眼睛也不利索,也不方便看报纸,和别人交流也需要很大的声音才听得见,因此也很少和邻居们进行交流,内心比较孤独,存在情感交流的需求。
2. 生理层面
服务对象年迈,随着年龄的渐长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由于腿脚不方便,看病不方便、不及时,自身健康得不到保障,存在医疗保障的需求。
(二)家庭层面
成员互动方面出现断层。服务对象与子女间缺乏亲情的交流,在情绪上很容易产生孤单、无聊的感觉和消极的情绪。服务对象因自身行动不便,老迈体弱,生活中有很多琐事无法完成,仅能满足生存需求,影响生活质量,存在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
(三)社会层面
随着中国的社会文化变迁,大家庭解体,社会结构变成以核心家庭为基础。老人晚年盼望的儿孙绕膝成为泡沫,孤独感更为严重。服务对象社会关系单一,独来独往。虽然退休独居,但在资金方面较充足,除无人照料和陪伴以外,其他生活良好。
理论应用
(一)需要层次论。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这些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则会产生挫败感等不良情绪。因而服务对象可以链接晚晴枫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护工每天对其照顾一小时,其余时间可链接社区志愿者团队轮流上门陪护和照料,使老人每天都有人陪伴,精神愉快,心理上获得安慰。
(二)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服务对象社会参与变少,从而越来越封闭。因而社会工作者注意让服务对象适当的参加社会活动,广交朋友,拓展兴趣爱好,把服务对象闲逸的生活时间安排的饶有乐趣,丰富多彩。帮助其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服务目标
(一)总体目标
帮助服务对象充实、愉快的度过晚年生活,提高其晚年生活和生命的质量。
(二)具体目标
1. 保障基本健康;
2. 实现人际交流交往,解决情感交流空缺;
3. 帮助解决生活难题,克服生存障碍。
(三)服务策略
针对本案服务对象来说,她的心理和社会功能对于一般高龄老年人来说较良好,但是由于服务对象已过百岁,身体机能逐渐下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也属正常,虽有社会组织晚晴枫养老助残服务中心的护工每天对其照顾一小时,但这远远是不够的。
为了提高服务对象的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经过社会工作者的个案工作,积极链接各界资源,同时,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逐一为服务对象争取可利用资源,并挖掘服务对象自身资源,帮助建立社区支持网络,解决实际困难,提高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
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联系医疗资源,结合服务对象的实际情况,链接志愿医师上门为服务对象体检,制定医疗服务计划,签订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协议,对服务对象的健康提供保障,免去高龄老人看病不方便、不及时的问题。
社区主任亲自上门给服务对象送高龄补贴
(二)联系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和陪伴,满足服务对象生活难题,例如清洗床单、被罩、窗帘,更换灯泡、安装如厕扶手、移动家具、换季整理衣柜等等,经过志愿者几次上门服务,服务对象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联系邻里日常照顾,由于服务对象很少与人沟通,社会工作者多次上门与邻居沟通,争取邻里对服务对象的支持和帮助,得到邻居的主动关心,服务对象情绪十分高兴,情感交流的渠道得到建立,服务对象不仅生活照料多了一重保障,情感也得到了新的宣泄渠道。
(四)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看望,帮助服务对象恢复生活自信。服务对象以前喜欢看报纸、看书,身体条件不允许后才慢慢放弃了看报纸、看书,社区社会工作者和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给服务对象读报、读书,在其生日时,陪伴过生日,每逢佳节,还给其送上节目祝福和物质帮扶。这项举措极大的帮助了服务对象建立精神自信,服务对象因此逐渐转变的乐观开朗起来。
总结评估
目前的社会工作服务计划正在有序推进,社会工作服务进行到现在已经开始初见成效。从前后对比上看服务对象首先在精神面貌上都有了较大改观,对社会工作者服务的态度表现为更热情,更配合,开始主动和周围邻居聊天,日常活动范围也有了扩大,有时候会让志愿者陪同在小区内散步,志愿者们也和服务对象建立联系,定期上门拜访,在家务清洁、小家电检修、心理疏导等多方面给予帮助,社区也安排了专门工作人员定期以电话、上门等方式保持对服务对象的关注,这些资源都为后一步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开展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
在整个服务介入过程中,帮助服务对象构建支持网络,服务对象本人、邻里、志愿医生、居民等相关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与支持,有效的减少了服务对象的生理失衡、心理失衡、社交失衡产生的孤独感和非理性情绪,克服生活迷茫,顺利融入社区生活,提高晚年生活和生命质量。
专业反思
在整个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专注、同理心、倾听个案工作常用的支持性技巧。认真听取服务对象的倾诉,来界定服务对象的诉求。“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宗旨帮助服务对象有解决困难的能力。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日间照料和减轻孤独感,在整个服务过程中鼓励服务对象适当地外出,和街坊邻里进行沟通交流,鼓励服务对象重拾社会交际能力。个案服务只能解决身体健康的照料方面、心理安慰、重拾社交能力。
本个案初步达到了预期效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服务计划,但工作重点始终是让服务对象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最终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让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的生活质量。后期社会工作者将建立并更好的运用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增进福祉,让服务对象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让辖区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