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崂山:构建“五社联动”救助服务新机制

冯 珂 于华冰 2021-09-07 10:41   中国社区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当前,社会救助对象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除了资金、物质帮助外,心理、情感、文化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如何满足多样化的社会救助需求成为新课题。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以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为契机,大胆创新,引进社会组织参与,探索“物质+服务”的多维救助模式,有效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能和水平。

原标题:山东崂山:“物质+服务”构建多维社会救助新生态

今年,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在以困难群众救助需求为导向,有效夯实物质救助的基础上,崂山区积极开展困难群众“服务类”救助,确保社会救助服务更精准、更精细。截至目前,共开展困难群众社会心理救助257人次;为特困老人开展卫生清洁、亲情陪伴等志愿服务1000余人次;开展困境儿童“护航计划”,收集困境儿童“微心愿”600余个……

透过数据看成效,崂山区“物质+服务”多维立体化救助活力显现,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合心合力办大事、做实事、解难事

崂山区沙子口街道龙河山管区居民晓华(化名)患有脑癌,无工作能力,两个孩子年幼正在上学,全家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身上。龙河山管区专职社区工作者曲恬恬在排查发现后,积极为其家庭申请医疗救助,在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认定过程中为其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缓解了晓华家的经济压力。

据悉,崂山区在区级组建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加强与各救助职能部门的工作对接、政策衔接和信息共享;打通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全区30个管区服务中心配备了专职社区工作者,设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有效构建了“3公里社会救助服务圈”,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同时建立了社区社会救助网格化管理机制,依托167个社区网格工作站,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将每个社区划分为2~3个网格,实现了救助服务由社区“格格”开展主动排查,零距离“帮办、代办”。

“‘社会救助服务网络’通过区-街道-管区-社区(社区网格)四个层面靶向发力,延伸救助服务触角,最终通过网格员将服务送到困难群众身边。”崂山区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此外,崂山区民政局创新工作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组织对全区2000余名低收入人口的救助服务需求开展全面调查评估,聚焦个性化需求,梳理形成了包括健康、就医、资源链接、精神慰藉、志愿服务等20个方面的救助服务需求清单,形成了《崂山区困难群众服务类救助需求评估报告》,为精准开展救助服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积极链接社会资源,组建“‘益’呼百应”救助顾问团队,形成政府、社会救助合力,全方位打造“物质+服务”救助体系。

“我们吸纳政府、社会组织、热心居民、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合心合力办大事、做实事、解难事。”崂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助贫解困:分层分类开展困难群众定制化救助服务

2020年以来4次提高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04元,特困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356元,照料护理标准按照失能、半失能和自理等级分别达到每人每月1980元、1320元和660元,临时救助“一事一议”额度提高到5万元……改变的背后是崂山区民政局践行初心使命、为人民服务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崂山区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特殊困难家庭“一户一策”靶向救助机制,对554名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开展日常看护、生活照料等服务,累计发放照料补助910万元。对74名重度失能人员,建立刚性卫生用品保障机制,累计发放价值38万元的纸尿裤,使他们生存有尊严、生活有保障。建立了低保家庭在校子女餐费补助机制,为全区269名低保家庭在校子女累计发放餐费补助230万元,有效提升了困难家庭子女的教育保障水平。

崂山区在夯实困难群众物质保障的基础上,聚焦低收入困难群体的救助服务需求,分层分类开展定制化救助服务,精准解决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投入财政资金200万元开展了“益同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聚焦困难家庭中的病、残等特殊群体,开展了困难群众医疗服务项目;聚焦困境老年人、困境儿童等群体,开展了困难群众“全心”成长社会心理救助服务项目;聚焦特困人员和困难孤寡老人,开展了“爱助困境老人”救助服务项目;聚焦困境儿童和孤儿等群体,开展了低保困境儿童“微心愿”项目和“春风崂山、志在少年”阅读项目;聚焦困难群众的个案诉求,开展了“众创+”救助服务项目。崂山区通过需求链接、资源链接和政策链接,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救助需求。

“困难群众的所需所盼就是我们的创新源泉和工作动力,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让困难群众享受专业的救助服务,是我们开展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的落脚点。”崂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红哨子”平台:建立社会力量和资源快速集结响应机制

为让困难群众诉求及时得到响应和服务,崂山区研发了“红哨子”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系统,由社区网格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和社会组织作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诉求的“吹哨人”,将发现的困难群众诉求及时上传、登记到系统,由系统中认证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进行响应和认领,实现社区为困难群众吹哨、社会力量和资源快速集结响应,建立常态化、精准化的困难群众救助诉求响应机制。

前段时间,工作人员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低保困境儿童小牟(化名)辍学在家,脾气暴躁易怒。小牟父母因孩子休学心理压力较大,母亲还要照顾肢体、智力一级残疾的小女儿,存在心理救助服务需求。

工作人员在崂山“红哨子”平台上发布需求“吹哨”后,崂山区链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积极认领,并组织两位心理咨询师分别对小牟和其父母开展咨询服务。如今,小牟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小牟父母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系统通过社区、社会组织吹哨、社会力量线上认领、社会组织线下服务的形式,实现由‘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协助“红哨子”研发的恩派公益负责人介绍。

此外,崂山区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志愿者为补充,社会资源为驱动的“五社联动”救助服务新机制,打造了“助力方”立体式救助服务体系,成立了“崂善行”公益基金,并在“腾讯公益”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上线,通过凝聚社会爱心力量,给予困难群众关爱与支持,补充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短板,有效防止社会救助“断崖”效应,使边缘困难群体在遭遇重大疾病或其他突发困难情况时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和帮扶。

完善救助制度的“崂山解法”

唐有财

作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在社会救助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通过管理系统化、流程科学化、方法专业化和技术智能化等方式,实现了精细救助、精准救助、温暖救助和高效救助,显著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对完善救助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社会救助管理的系统化实现精细救助。社会救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资金、组织、平台、人力等各方面的工作。青岛市崂山区不断构建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实现精细救助提供了基础保障。一是组建了区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通过服务网格管理构建了“3公里社会救助服务圈”,极大便利了困难群众;二是围绕社区组织挖掘、救助项目培育、空间运营三项重点工作,打造崂山区“助力方”立体式救助服务体系,并依托管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线下平台;三是不断提高服务标准,连续多次开展低保、特困提标扩面工作;四是广泛动员整合社会资源,成立了“崂善行”公益基金。

社会救助流程的科学化实现精准救助。社会救助是一个专业性工作,涉及资源评估、需求测定、方案设计、效果评估等重要环节。崂山区通过引入专业力量,优化社会救助服务流程,实现了精准救助。一是建立了一套评估体系。借助第三方的专业力量评估社区资源和困难群众面临的心理、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主要困难和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逐户建立了服务需求档案;二是形成了分类分层的服务内容。如针对不同的困难群众,根据困难程度、需求紧迫度、个人化救助诉求等,提供“顾问式”“陪伴式”服务、立体式救助服务、“一户一策”式救助等不同的解决方案;三是基于需求导向,聚焦困难群众需求,注重“人”的发展,开展定制化救助服务。

社会救助方法的专业化实现温暖救助。社会救助并不是简单发钱查账的工作,而是向陷入困境者传递多种资源的复杂过程。社会救助有着多重目标,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促进被救助者通过自助摆脱困难状态。崂山区通过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机构,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志愿者为补充,社区企业等资源为驱动的“五社联动”救助服务新机制。专业社工机构开展了诸如困难群众“全心”成长社会心理救助服务项目、低保困境儿童“微心愿”项目和“春风崂山、志在少年”阅读项目等各种温暖救助服务项目,促进了其社会融入。

社会救助手段的智能化实现高效救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为提升社会救助的效能提供了科技支撑,从而实现主动发现、快速响应、规范高效的救助机制,实现需求与资源的有效匹配。崂山区研发了“红哨子”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系统,由社区网格员、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和社会组织作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诉求的“吹哨人”,将发现的困难群众的救助服务诉求及时上传、登记到系统,由系统中认证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等社会力量进行响应和认领。

 

案例一

“幸福小屋”圆梦困难群众

段 朝

前段时间,崂山区“崂善行”公益基金启动了“幸福小屋”微改造项目,针对困难群众的生活、学习环境进行微改造,以此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与此同时,公益基金启动首名困境儿童“幸福小屋”计划:崂山区王哥庄街道某社区小馨(化名,农村低保家庭),女,14岁,初三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性格外向,喜欢画画读书。父亲与哥哥相继因病去世,目前与体弱多病的母亲相依为命。近期,社会组织工作人员在入户走访中发现,小馨家的门窗由于年久失修,漏雨严重,影响了小馨的生活和学习,但是因家庭困难无力维修……围绕小馨家庭5个门窗改造,“崂善行”公益基金启动紧急救助金,制定改造方案。经过前期门窗定制,8月26日改造项目正式施工,3天时间小馨的“幸福小屋”改造完成。

据了解,崂山区联合社会力量启动“益同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以来,围绕低保、特困、困境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救助服务需求,开展了政策保障、心理服务、医疗保障、助农扶贫、志愿帮扶等系列服务项目,搭建起政府救助政策兜底保障、社会组织专业精细服务、社会力量聚力帮扶的多维救助服务网络。

在开展救助服务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了老人、儿童等困难人群的生活、学习环境急需改善提升,为解决困难群众这一“为难事”,“崂善行”公益基金筹划启动了“幸福小屋”微改造项目。

“‘幸福小屋’针对困难群众所急所需所盼,以解决问题、改善生活环境为出发点,实现提升困难群众幸福指数的目标。”公益基金发起人孙翠翠介绍说。

为提升“幸福小屋”帮扶成效,项目在微信小程序“腾讯公益”的“崂善行公益基金”下上线“幸福小屋”计划,通过基金投入、公开募捐的形式凝聚社会合力,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现实问题。

案例二

“崂善行”建设睦邻友好社区

郭 星 蔚闽琴

为开展好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提升社区居民参与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的积极性,将救助服务有效延伸到困难群众“家门口”,崂山区启动“崂善行”救助服务居民提案大赛。

“崂善行”救助服务居民提案大赛主要是由居民自主发起救助服务项目,带动邻居一起关注、解决困难群众的难事,过程中由专业社会组织陪伴支持居民团队有节奏、懂方法、可持续地开展服务,助力睦邻友好社区建设。

在试点区域北宅街道周哥庄管区,有位77岁的老党员提案人王大爷。王大爷是土生土长的周哥庄村民,退休后积极参与社区唱歌比赛、每月党日活动、社区调解委员会、党员中心户联动等各类活动。

有号召力、有想法、有干劲、乐于参与活动、细心观察社区事务……是居民对王大爷的普遍评价。在听闻大赛后,王大爷积极发动社区的老党员、退休干部、文艺队骨干等参与,多次召集社区居民骨干说想法、提建议,最终成立星火爱心志愿服务队伍。

“社区还存在一部分急需关爱和帮助的困难人群、高龄老人、残疾人等。有些高龄老人因子女不在身边,导致日常生活缺少乐趣、精神空虚。如果家中出现急难问题时,不能立马解决和处理,这也给老人带来心理压力……”王大爷提出。

经过队伍成员多次商议后,服务队形成“星星之火 温暖大家”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计划包括星火送温暖、星火来帮您、星火文艺教学等内容。团队倡导“低龄老人帮助困难人群”,秉承“关爱社区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理念,为有需要的社区困难人群解决实际困难,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截至目前,服务队已开展十余次上门救助服务。

“远亲不如近邻”,崂山区民政局希望通过“崂善行”救助服务居民提案大赛的开展,倡导生活在社区的居民可以共同行动起来,为社区困难人群带来及时性的帮助,为探索“大救助下的居民互助”贡献崂山智慧。

案例三

点亮“微心愿”

刘婷婷

崂山区“益同行”社会救助综合服务项目组在走访困境家庭时发现,困境儿童存在教育辅导、学业与职业发展、心理减压、亲子关系调适、社会交往等发展需求,针对这些需求,可以链接社区、社区儿童主任、社会专业服务组织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协助困境儿童发展、走出困境。

为此,项目组启动困境儿童“微心愿”,以儿童为点,以家庭为根,以社区为平台,以项目化、公益化的形式链接社会资源,搭建困境儿童精准化服务框架。

项目按“收集心愿——点亮心愿——圆梦行动——筑梦计划”的步骤推进,通过入户走访、专业沟通,建立起困境儿童心理关爱的个体化和常态化机制。

“我可以要一辆自行车吗?那样去姥姥家照顾姥姥就不用坐公交车了,每次来回还能省下2元钱。”小梦对“微心愿”项目组的工作人员说。

小梦今年17岁,父亲肢体残疾,母亲患有小儿麻痹症,常年卧床,需要有人照料。此外,小梦还要经常到姥姥家,照顾姥姥的生活。但去姥姥家需要先坐公交车,再走20分钟的山路,为此她想要一辆自行车。

青岛隆鑫信达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在了解情况后,认领了小梦的心愿。该公司工作人员跟随“微心愿”项目组带着自行车来到小梦家中。当小梦看到自行车时,非常开心,并连声说:“谢谢叔叔阿姨,太让我意外了,明天去姥姥家,就可以骑着自行车去啦。”

项目组在跟小梦的沟通中,了解到由于身体疾病的原因,她初中毕业后并未继续就读,对于未来的职业生涯非常迷茫。为此,项目组帮助小梦了解自己的性格优势及职业兴趣,并协助小梦进行职业规划。

据了解,“微心愿”项目组积极动员和引导公益力量参与,围绕困境儿童基本生活、教育、医疗、照料、康复等需求,建立起一支区域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困境儿童圆梦帮扶队伍。同时,定期开展各类阅读活动、手工体验、心理成长课堂等活动,通过兴趣培养、学业帮扶、社会技能提升,协助困境儿童培养阅读习惯、树立自信心,形成正向成长的内驱力。

(本文作者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冯 珂 于华冰)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