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加强党建引领 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2022-10-20 10:26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年来,朝阳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等称号,探索实践的“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社区创享计划”和“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工作先后入选中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在服务空间开放式、国际化社区建设、超大型社区拆分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典型经验。

朝阳区在北京市中心城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是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创意的活力区和首都对外交往的窗口区。朝阳区下辖24个街道、19个乡,570个社区、144个村,商品房小区、保障房小区、回迁房小区、多合一小区等不同类型的治理主体在这里均有体现。

面对基层治理工作中的复杂情况,朝阳区始终坚持以党建统领全局,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朝阳区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朝阳区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党建引领“全区域统筹、全领域协同”的“两全”治理思路,提出“基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谋划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近年来,朝阳区先后荣获全国和谐社区示范城区、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志愿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等称号,探索实践的“党政群共商共治工程”“社区创享计划”和“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工作先后入选中国社区治理创新成果,在服务空间开放式、国际化社区建设、超大型社区拆分等方面形成了很多典型经验。

亮点一

开放式服务空间 让居民感受家一般的温暖

提起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您脑海里最先出现的是什么场景?是柜台式的接待大厅,还是行政化的办公布置?如今,这样的传统观念正在转变。2020年以来,朝阳区深入开展“社区服务空间开放式”试点建设,以“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空间最大化”为原则,以社区服务空间改造升级为抓手,积极推动社区服务空间改造提升,通过社区服务空间变革倒逼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升社区服务的环境品质。

在劲松街道首城社区,社区服务站进行升级改造后,无论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上,还是从硬件设置、软件服务上,都更加科学、优化、完善,成为了党建引领的枢纽、居民认同的家园、资源链接的平台、智慧应用的窗口。

据首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苏丽迦介绍,首城社区服务站建筑面积1124平方米,有开放接待服务区、咨询服务区、居民活动区、议事协商区、特色服务区、宣传展示区和社区办公区等9个功能空间,办公区域只占总面积的20%左右。

记者在现场看到,服务站内宽敞明亮、布置温馨。一个前台服务岗,主要负责做好居民来电、来信、来访的接待工作;几个沙发、几对桌椅,便于前来办事或参加活动的居民短暂休息;墙壁上悬挂了色彩艳丽的油画、十字绣、衍纸手工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居民制作的,升级改造后的服务站让人感觉温馨、亲切,像回到家一样。”居民赵阿姨笑着说。

“改造以前,社区服务站内有不少空间处于闲置状态,堆放着杂物。现在可不一样了,一层的多功能厅可以组织开展各类文娱活动,声乐、绘画、手工类课程也有了专门的教室,二层还有亲子活动区、妇女活动区、个案服务区,满足了居民学习、议事、娱乐、咨询等各种需求。居民与社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了,大家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苏丽迦说。

开放式服务空间,“开放”的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空间,还有服务观念和工作理念。苏丽迦告诉记者,结合服务空间开放式工作的推进,首城社区创新了“三式合一”工作法,即开放式服务、迎接式服务和引导式服务合一。“我们要求社区工作者时刻做好有准备的等候,保持最自信、最热情的状态。在服务站前台接待时,根据居民不同需求,联系相应社工与居民对接,并在旁边做好记录。久而久之,大家处理事务的能力和业务技能都有了很大提升。”苏丽迦说,“社区还注重各类组织的培育和志愿者的挖掘、发动和培养,通过各方力量支持和资源共享,我们正努力把社区服务站打造成立体式、多层面、自主良性循环的社区服务平台。”

亮点二

拆分超大型社区 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

按照《北京市社区居民委员会设置标准》,3000户以上5000户以下为大型社区、5000户以上为超大型社区。在规模过大的社区中,工作人员很难顾及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势必对服务效能带来影响。近年来,朝阳区积极优化调整社区规模,适时适度地推动超大型社区的拆分工作,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不断提升社区精细化服务水平。

位于双井街道的九龙社区,在北京市是数得上的超大型社区,曾有居民8089户、2万余人。回顾当时的工作经历,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郝帆坦言,拆分前平均每名社区工作者要服务450户居民,面对纷繁琐碎的社区工作,确实有点忙得焦头烂额。就拿疫情防控工作来说,社区虽已最大限度关闭了小区楼院的出入口,但最终留下的卡口还有25个之多,测温、扫码和登记等任务繁重;遇到需要核查到访信息时,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沟通电话几乎不停。“除了防疫工作,还有老旧小区改造、违建拆除、垃圾分类……感觉手头总有忙不完的活。”郝帆感慨道。

2021年2月,九龙社区成功拆分。拆小单元格,归还了社区治理的时间。对此,郝帆和社区工作者都很知足,大家最明显的感受是“有工夫把社区工作进一步细化了,有工夫倾听居民的需求了”。

今年34岁的郝帆,性格开朗外向,擅长与人沟通。现在,一有空闲时间,他就要到居民之中走一走、转一转,跟不同年龄层的居民聊天。聊天能“聊”出什么呢?郝帆爽朗一笑。

——在与居民畅聊社区文化活动计划时,郝帆意外发现了有绘画和剪纸特长的两位居民。如今,这两位居民不仅给社区捐赠了不少艺术作品,还义务教授居民绘画、剪纸,社区内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

——在与居民李大爷聊天时,得知他家新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因所在居民楼附近没有充电桩,多拉了100多米电线。郝帆把这件事记录在工作日志上,准备重新规划一下社区内充电桩的布局。

——社区疏解整治工作持续了好几年,拆分前进展缓慢,一共拆除违建130间左右。如今,经过社区工作者的耐心沟通劝导、做工作,一年就拆除了137间。

——因健康宝弹窗问题,好多居民带着情绪来到居委会,看到社区工作者热情积极的工作状态后,主动申请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要为社区出一份力。

在郝帆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仍保留着一个旧旧的笔记本,上面除了记录着社区每天核酸的情况,其中一页还单独写着几个人的名字及联系方式。他们都是在核酸检测时,与社区工作者沟通后主动申请加入志愿者队伍的。“社区工作者感动着居民,居民也在感动着我们。”郝帆感慨道。

“九龙社区属新旧融合型社区,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深入居民中‘聊’。与老旧小区的居民聊聊违建拆除,与新小区的居民聊聊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郝帆说。

亮点三

国际化社区建设 形成中外共融的和谐社区文化

作为国际交往的重要承载地,朝阳区的国际资源交融汇聚,外国驻京机构多、国际化公司团体多,居住在此的外国人也很多。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社区治理水平,朝阳区于2020年启动国际化社区试点建设工作,不断探索实践国际化社区的发展方向、方法路径、标准体系和政策措施,倾力打造“开放融合、服务完善、美丽和谐”的社区新生态。

地处北京CBD区域的八里庄街道华贸中心社区是典型的国际化社区。占地0.5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3家高档酒店、2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北京华联(SKP)百货有限公司,综合性写字楼、高档公寓住宅楼与普通居民住宅楼等共存,光就业人数就达2万多人。

如何把这个国际化、现代化、时尚化的社区管理好?华贸中心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刘东风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摸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我们坚持主动问需,每天安排两名社区工作者深入居民区、商务区和商圈内,面对面地了解居民和企业的需求,并第一时间快速协调解决。在协商社区公共事务时,积极吸引外籍居民参与,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鼓励他们为社区建设建言献策。”刘东风介绍说。

为了帮助外籍人士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在京生活,华贸中心社区成立了外籍人员服务站,组建了一支由社区工作者、楼门组长、民警等组成的外籍居民服务管理队伍,并在社区服务站、警务工作站等开设双语服务窗口,帮助外籍人员表达需求、获取服务资源。

漫步在华贸中心社区内,记者发现了很多“小巧思”:区域内的导引牌、导视图、标识牌等全部进行了双语改造;社区公示栏里社区工作者的照片不再是严肃的工作照,而是活泼阳光的生活照;摆放在公寓门口的智能快递柜,可实现一侧放、对侧取,智能范儿十足;爱心形状的红绿灯格外亮眼,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打卡;为外卖小哥、快递小哥专门建立的“暖心驿站”内,冰箱、微波炉、应急箱等应有尽有。

为了进一步营造高品质的文化环境,华贸中心社区还组织居民和企业开展了不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居民和企业员工共同感受五彩缤纷的社区生活。“72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站内,阴面的75平方米用于社区办公,光线充足的房间分别打造成了议事空间、公益空间、创意空间、储能空间,免费向居民和企业开放;写字楼内600余平方米的安全庇护层,在不改变功能的前提下改造成了‘华贸悦空间’,不定期开展沙龙、阅读会等活动。”刘东风告诉记者,中外居民过大年、社区运动会、中外家庭才艺展示等也都是社区内的常设活动,既能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能增进中外居民的交流融合。

社区一年一度的山楂节又要开始了。“再过段日子,我们要组织居民和企业一起采摘山楂、制作糖葫芦,让大家都品尝一下金秋的喜悦。”刘东风笑着说。

亮点四

社区成长伙伴计划 解决社区治理疑难杂症

近年来,由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加上部分社区基础较差,各社区在治理中遇到了不少疑难杂症。2019年,朝阳区启动“社区成长伙伴计划”,邀请理论专家、实践专家、社会专业团队、社区协调指导员等,为社区提供“一对一”“多对一”的专业化、系统化、陪伴式指导,帮助社区诊断破解治理难题,促进社区整体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其中,理论专家团队由高校、研究机构人员组成,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实践专家团队由优秀社区书记、居委会主任组成,主要负责实际经验传授;社会专业团队由专业社会组织组成,主要参与社区项目策划、设计和实施。此外,朝阳区还从街乡抽调50名科级及以上干部组成社区协调指导员团队,负责相关事务的协调。

据朝阳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社区建设科科长石立华介绍,“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制订了三年行动方案,2019年选取50个城乡样板社区,2020年扩展到100个社区,2021年已在全区540个社区进行全面推广。

2021年,安贞街道安华里社区还将“社区成长伙伴计划”推广到了北京之外,分别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北站社区、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湖新城社区、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元社区等结成跨区域、紧密型、常态化的伙伴关系。跨区域伙伴机制建立后,几个社区伙伴不仅通过线上开展了“故乡再造”“云学党史”等活动,还举办了首届“跨区域社区成长伙伴计划”线下论坛,共商社区治理发展大计,针对如何促进青年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如何破解楼门内堆物堆料问题、如何管理好社区志愿者队伍等社区治理难点问题建言献策。

安华里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宋鹏程告诉记者,今年安贞街道以 “跨区域社区成长伙伴计划”为基础,以 “人才共育、资源共享、难题共解、机制共建、品牌共创”体系为核心,搭建起了跨区域社区“难题共解”直报点,与全国70余个优秀社区、10余位治理专家建立伙伴关系,“一对一”帮助社区解决治理难题。安贞街道的10个社区结合自身情况,分别提出了如何减少楼门小广告、如何清理废旧自行车、如何调动年轻志愿者积极性、如何面对物业缺失等社区治理难题,专家和同行“一对一”“手把手”为社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7月25日,我在直报点活动上向专家、学者提出了我们遇到的难题——‘如何形成社区自治队伍管理长效机制,健全后疫情时代社区治理体系’,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和各社区同仁当场就从志愿者队伍的宣传招募、组织管理、培训赋能、活动凝聚等方面,为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宋鹏程介绍说。

9月13日,安华里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召开“难题共解会”,鼓励大家结合自己的岗位谈想法、商对策。最终,大家达成共识,对原有的志愿者队伍进行细化,重新组建支援队伍、值守队伍、劝导队伍、帮扶队伍、环保队伍、文化队伍,以解决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不足、卡口管控难、环境脏乱等问题。

“‘社区成长伙伴计划’实施以来,我们在专家、学者和社区同仁的指导帮助下,先后开展了常态化疫情防控、贞美楼门治理、门店联合会组建等工作,思路更清晰了、知识更丰富了,还学习到了更多的工作方法,受益匪浅。”宋鹏程说。(记者 安 娜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