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引入专业社工力量 关怀失独家庭

2016-07-27 10:37   福建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当地卫计系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关怀失独家庭。漳州首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致尚社工服务中心承接了该项目。3年多来,芗城区超过100个失独家庭成为关怀对象。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郑蔡乐)失独家庭是特殊政策背景下的产物。近年来,随着社会呼声日益高涨,以及系列政策的落地,这个群体开始走进公众视线。但偏向于物质帮扶且力度有限的传统救济手段,并不能让失独者真正走出困境。他们需要精神支持、生育关怀、医疗救助、养老扶持等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3年前,漳州成为全国第二批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模式探索项目试点城市之一。当地卫计系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专业社工力量,关怀失独家庭。漳州首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致尚社工服务中心承接了该项目。3年多来,芗城区超过100个失独家庭成为关怀对象。

需求多元涉及多个维度

王闽慧是致尚社工服务中心主任。几年前退休后,她开始接受专业社工培训,并在2013年年底加入致尚。

致尚是漳州第一家民办社工服务机构。面向失独家庭的关怀项目——携爱家园,是致尚承接的首个政府订单。

尽管王闽慧对失独群体早有了解,但真正走进失独群体的内心世界后,这个独生女的母亲还是心有戚戚,“好几天心情都很低落,失独者的遭遇像放电影一样在脑袋里闪现”。

年过五旬的刘根水(化名),是王闽慧的关怀对象。2010年,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儿罹患红斑狼疮去世。中年遭此变故,让刘根水对生活不抱希望。他曾对王敏慧说起当时的心路历程:“女儿没了,什么都不想做。”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根水将自己封闭,不工作也不与人交往。尽管社工介入时,他已重归社会,但王闽慧依然能感受到他的心理创伤,“当被问到孩子时,他总是谎称女儿在国外”。

刘根水的遭遇并不是孤例。一组数据显示,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的增量为7.6万个。而在漳州,这个数字超过400个,且每年还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政策开始关注这一群体。2001年颁布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地方政府应对失独者给予必要帮助;2007年,国家出台计生家庭特扶制度,并在10省市试点推行;2013年,这项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量化规定。以福建为例,年满49周岁的失独母亲每年可领取4800元特扶金。

“失独家庭已引起政府及各界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社会政策应对、制度设计及民间社会支持还不够。”闽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黄耀明,是国内较早开展失独家庭研究的专家,他也是致尚的发起人。在他看来,大部分针对失独者的政策支持,目前还只停留在物质层面,“失独家庭面对的困境最核心的是经历变故后,对生命与价值的质疑,家庭破碎后家庭秩序的重构与重建,生活信心的重塑等”,应构建涵盖精神支持、生育关怀、医疗救助及养老扶持等完整的失独家庭支持体系。

在此背景下,漳州开始了政府购买致尚社工服务关怀失独家庭的实践。2013年以来,致尚服务对象从70多户扩展到120多户,关怀的失独者的年龄也从30多岁到70多岁不等。

专业力量重构关怀体系

开展关怀失独家庭服务,首先要了解失独者的精神世界,但这并不容易。

张丽华是携爱家园项目的主管。从福州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她加入了致尚。最初,项目组选择了6个家庭的10位失独者作为首批关怀对象。张丽华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在社区门口等,在菜市场‘巧遇’,到单位探访,利用闽南人的风俗邀请他们泡茶。”最终,失独者才慢慢稳定情绪,并建立起对社工的信任感。

尽管失独家庭存在相似的境遇,但又各有各的不幸。致尚的社工曾梳理出当地失独者的16种需求。“有的失独夫妻离异,需要面对独身或再婚的选择,有的年纪尚轻,很想试试能否再要孩子,或领养孩子;有的失独者夫妻关系紧张,需要进行家庭辅导……”张丽华说,失独关怀要根据个体的不同差异对症下药。

施淑英(化名)是一位失独母亲。2005年,她10岁的儿子被查出白血病。在接受治疗的两年里,施淑英卖掉了一套房,并两次为病儿抽骨髓,但最终还是失去了儿子。王闽慧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施淑英时,对方便抱住自己痛哭,自责没有保护好孩子。她的丈夫性格内向,更多把痛苦憋在心里。孩子病逝后,两口子鲜有交流。

“几乎所有的失独者都认为自己是最不幸的人,并且往往感到内疚自责。”黄耀明说,在对失独者进行心理建设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倾诉与分享自己的不幸,“通过小组倾诉,让他们在宣泄情绪的同时,逐渐了解他人的遭遇,培养同舟共济与相互支持的感情”。同时,社工必须帮助失独者改变认知,引导他们将责任从自己身上移走。

为了帮助失独者重新认识生命意义,社工还鼓励失独者给孩子折纸花、祈福及写信,与去世的孩子进行对话,在对孩子的倾诉中弥合生命的巨大创伤。失独者在成为致尚的关怀对象后,都将领到一张小组活动日程表。每周,社工们都为失独者安排了小组主题活动,如舞动人生、岁月如歌、巧手坊、家园茶话会、健康伴我行等。

失独者因为相同的遭遇而走到一起,成员们在相互理解与扶持中实现共同成长。社工们组建了一支互助团体。“所有的成员都是失独者,他们互称家人,我们负责培训他们自我心理调适的技巧和社工辅导办法,他们参与社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黄耀明说,在这个团体中,曾经的帮扶对象,也成为帮扶者,“我们定期引领他们走进社区,担任失独者帮扶志愿者,用自己的经历与勇气帮助新的失独者”。

施淑英夫妇是互助团体的活跃者。逐渐走出阴霾的他们,开始主动用自己的经历影响更多的同病相怜者。她的丈夫变得开朗不少,经常在小组活动上献唱。

大力呼吁更多政策出炉

对于失独者而言,痛苦还来自老无所依带来的无力感。“不怕死,却怕老,怕病”成为他们的普遍焦虑。黄耀明如此形容失独者的境遇:“失独变故使传统的养儿防老成为空话,很多失独家庭要面临生病无人签字、无人管,进养老机构缺乏监护人,生活困难求助无门等困境。”

社工们在开展专业关怀服务的同时,也在不断为失独者呼吁,推进更多政策的出炉。2014年,漳州出台了《漳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的意见》。这份意见被认为是当前国内最完善的帮扶失独家庭政策。它涉及了医疗救助、住房改善、法律援助、志愿者帮扶等多个维度。

在失独家庭扶助标准方面,漳州将享受特扶金的失独父母年龄降低至40周岁,规定40到49周岁的失独者,每月可享受500元的特扶金,49周岁以上的标准则为1000元。同时失独家庭可一次性领取2万元的紧急救助金。在生育照顾方面,对有生育能力或有生育意愿的失独家庭,政府一次性给予不低于1000元的人工辅助生育补助,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育的,可享受不低于2万元的补助。

黄耀明表示,当前对于失独者帮扶的政策,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以社工力量培育与支持为例,他说:“政府向社工机构购买服务的过程中,可以加大设置针对失独家庭帮扶项目的力度,培育更多资深社工、专门督导。”

王闽慧同样呼吁政策能够更多关注失独群体。她的期盼是,能够为失独老人建立养老和医疗绿色通道。黄耀明计划在乡镇建立一支志愿服务团队,由他们与专业社工一起,推动乡村失独家庭关怀。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