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这个时代温暖有爱的美好力量,志愿者们也在各自领域支持着社会发展。作为一家专业心理公益机构,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于疫情后开展了“公益人、志愿者、社工现状及需求调查”,这也是该机构自2011年以来开展的第三次同类调查。
本次调查以在线问卷及深度电话访谈形式开展,从工作价值感、工作动力、心理状态、困惑渴望等四个维度入手,调查对象包括公益机构(团队)领导或管理人员(简称:公益人)、志愿者及社工三类人群。截至2020年8月,共收到有效问卷392份、结构性电话访谈记录37份,涉及上海、广东、湖南、江苏、浙江、北京、河北、湖北、内蒙古、宁夏等十四个省(市)的公益机构(团队),服务领域囊括了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主要有关爱儿童、青少年,关爱服务老年人,社区服务,社会救助等。
工作价值感高,工作热情有待提升
76.5%的受访者对自己从事的公益志愿、社会服务有着较高的价值感,随着年纪的增长,工作价值感亦逐步提升。当问及“做公益、志愿或社会工作最大的价值是什么”时,“助人自助”、“服务社会”是其中的关键词。广东一家公益组织的一名男性志愿者就表达说:(希望)共同构建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信任与互助的氛围,使各类人群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也有公益人分享:觉得在做一些微小而美好的事。不过,仍然有四成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工作热情有所下降,希望得到更多支持。浙江某应急救援队负责人就表达说:“由于救援服务的特殊性质,很多志愿者成员一开始充满热情,但无法坚持,会脱落,没有持续性,怎么样让成员的这份热情持续下去?”
工作动力多元,社工更关注外部反馈
对于公益志愿、社会服务者而言,他们的工作与人密切相关,需要投入的精力与情感能量是非常大的,他们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什么是推动他们前行的动力是值得关注与了解的。
当被问及“持续从事公益志愿服务、社会工作的动力”时,64.8%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在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成长”。而有超过五成的受访者认为公益“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是自己的梦想”。对于社工来说“服务对象的良好反馈与由衷感谢”是他们工作动力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有52.9%的社工选择这一选项。从现有数据来看,除了成长的需要,公益人及志愿者更倾向于价值层面的动力,社工则更注重服务对象的反馈及同事关系的融洽。
图1:三类人群的工作动力(排名前四)
生活幸福感有待提升,心理支持必不可少
当邀请受访者为自己的生活状态打分时,仅有15.8%的受访者给出满分,而74.2%的受访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相对而言,社工心理状态的各项指标较低。面对心理困扰时,受访者们更倾向于自我成长,3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其中公益人学习的意愿最为强烈,而寻求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选择,社工选择社会支持的比例最高。
图2:三类人群的心理状态(满分5分)
渴望提升公益效能,关注心理建设能力
对于从事公益志愿、社会服务的受访者来说,他们在工作中同样会遇到困扰,最为困扰他们的是“知道有许多人需要帮助,但是自己能力、精力有限”,有50.0%的受访者有这样的苦恼﹔“亟需提升自己与人心与心沟通的能力”(29.8%)、“服务对象还需要心理关爱,但这类的专业支持较少”(29.6%)、“志愿服务、社会工作中,有时会超出志愿或服务范围,很无奈”(28.6%)则是紧随其后的几类困境。
如何提升公益效能则是他们在实现公益的价值中最为渴望得到支持的部分(占比50.8%),公益人这方面的需求最为迫切﹔“与人心与心沟通的能力”也是受访者的关注重点(50.3%)﹔“自身心理建设的能力”是社工们最为关注的方面(55%)。
调研对象中,江苏省徐州市心缘志愿者服务中心发起人郑学军从事公益已经超过20年,他的团队主要是为残障人士服务,做过文化、生活服务等领域很多项目。随着工作不断深入,他发现残障人士除了需要生活物质方面的帮助外,更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但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很多残障人士内心是很迷茫的,作为公益人的他,也同样困惑,面对这一瓶颈,他表示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论性学习,更渴望能找到直达对方心灵,从内在真正帮助到残障人士的方法,同时提升公益效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建设的路径也是他的需求所在。
一家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负责人也同样希望提升公益效能,她分享说:组织内部会出现一些沟通障碍和不必要的矛盾(比如分工合作方面),造成不必要的耗损,希望团队成员骨干成员提升组织凝聚力,也希望提升团队成员的格局,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更好地为老人服务。
受访者们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对受助者开展心理支持的迫切性:浙江和重庆两地社会服务工作中心的志愿者都表达老人很缺心理关爱,但是通常的聊天很难让他们敞开心。广西的一家主要从事青少年关爱的公益组织机构负责人则分享说:孩子们外表很阳光,但心灵这块的确有一些是欠缺的。上海一家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负责人还困惑于如何给到团队社工以心理支持。
总体看,提高公益效能、提升与人沟通的能力、开展自身心理建设是受访者最渴望得到支持的三大部分。
图3:三类人群渴望提升的能力
调研数据及深度访谈呈现出,公益志愿、社会服务者虽然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各种新情况,自身心理状态也有待提升,但他们从事相关事业的热情依然饱满,其中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在三类人群中最为高涨,这也正体现了志愿精神的可贵。受访者们则渴望提升公益效能、提升心理关爱的能力。
公益人、志愿者、社工一直在社会民生一线给出爱与力量,如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助人技能,如何帮助他们提升公益项目内涵和公益效能,也同样需要得到更多关注。因为公益人、志愿者、社工的成长,意味着更多群体和家庭可以因此得到更深的祝福和帮助,也意味着他们可以成为疫情后提升社会免疫力,成为社会心理重建的有生力量。
(来源:上海惠迪吉公益人心理关爱中心 作者:孙小静)
(注:根据中国志愿服务网统计,截至2020年12月5日,全国实名志愿者总数达1.93亿。根据民政部发布的社会组织数量信息(来源:《中国社会组织报告(2019)》),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81.6万个。)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