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伟芬:大趋势下的小社工——我的社工心路历程

2020-04-29 13:06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社工是什么?就算是现在,很多从事社工服务的人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更何况时间往前推十年。在2008年的那个暑假,我的亲戚中比较见多识广的舅舅是这么跟我说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应该是做一些社会服务的吧。

 

高伟芬

高伟芬


讲述人:高伟芬,厦门市集美区欣立社工服务中心,社会工作师,从事社会工作10年

社工,象牙塔里的初印象

社工是什么?就算是现在,很多从事社工服务的人也不一定说得清楚,更何况时间往前推十年。在2008年的那个暑假,我的亲戚中比较见多识广的舅舅是这么跟我说的:“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应该是做一些社会服务的吧。大抵跟居委会差不多,四年毕业后应该就是去居委会上班了。”听了这么一番话,我懵懵懂懂,我妈一脸高兴,按她的话说:“女孩子嘛,稳定点好,以后去居委会工作也不错。”我就这么一脚踏进了这个专业。进了学校,发现就算是学这个专业的学长学姐也是对这个专业充满迷茫,他们忙着考研、忙着考公务员、忙着考各种证书镀金,因为社会工作被认为是一个“没有前途”的职业。

做未来职业之路的抉择,缘于大三暑假,专业老师发起的“三下乡”夏令营志愿活动。虽然只是爱心支教和穿插的村庄调研,但我与一群志同道合的青年人一起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畅想着通过我们的努力,以后这个村庄会不一样。回归到各自的学业生活,一切又都平淡下来,但一颗叫社工的种子被真正地播下了。

社工,是一个职业

大学毕业,应验了那句: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想在福建省内找份社工工作还是很困难的。活在当下,先谋了一份行政工作,但因为没有价值感让这份工作一年就走到尽头。提出离职的那周,我大学老师创办的社工机构要招一名专职社工,我就这样一头撞进了社工领域。(2013年刚好是厦门大力购买社工服务拉开帷幕的一年,稳定政府资金量的投入、场地的支持、机构的孵化,让一批像我这样的青年有幸加入社工大家庭。)

内向、不善言谈的我,第一次入户就遭遇滑铁卢。除了跟他打声招呼“阿伯好”,我脑袋一片空白,僵在那里了。幸亏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救场,拉开家常。当然,那次的入户目的肯定是没有达成的。轮到跟社区主官沟通应该就好点吧,也不,乡下人的自带小农思想,认为居委会书记、主任就是我们的“官老爷”,战战兢兢,没有他传召绝不敢主动上门说事、他说一绝不说二。当然,这样的沟通都不能称为沟通了。

好在我是进了自家老师创办的社工机构,对自己的学生总存着一份爱护。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和工作磨炼中,我克服了自身的种种恶习,能坦然面对服务对象和合作单位,并逐步培养项目思维,不再是将项目切割成一场场的活动、一个个的个案。自认为初步具备为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他想找工作,我就拼命为他留意招聘信息,她想有人聊聊天,我就陪着聊聊天。

借着厦门市大力提升社工能力的举措,我有机会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获得外部督导,让我对社工的理解也不断从表层到深入。原来社工除了要有解决问题的思维,还要有提升服务对象的能力、构建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思维,还要有调动志愿者、整合资源的实践来为服务对象创造改变的机会和平台。但显然不是明白了这些就能懂得怎么操作应用的。服务对象还停留于“等靠要”,志愿者要靠补贴发动,商家企业认为服务是政府的事,公众还不明白社工是做什么的,个人能力还不足以担起想做的事……回归到服务中,依然要面对这些窘迫的现实。

都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则认为:成功带来成功。随着社工一线服务的累积,吸纳铁杆志愿者、调动家属一起参与服务对象的改变、获得爱心商家的赞助、看到服务对象的正向变化、得到社区书记的肯定……这些不起眼的小细节也让我在社工这条路上有勇气和信心继续走下去。我觉得自己的社工之路,没有顿悟、没有突发猛进,是一步一个脚印实践出来的。

社工,徘徊后的坚持

时间带着我飞奔。转眼已经从一名社工小菜鸟变成“社工学姐”。迷茫期又接踵而来。机构的扁平化设置似乎已经让自己置身于发展的“天花板”,年复一年的服务让我的成就感呈边际递减效应,跟朋友间不断拉大的薪酬距离也添了几多烦恼……去,不知去途;留,迷失目标。

似乎个人的成长总伴随着环境下的机遇,我又幸运地赶上了厦门的第一批督导班开班,在这里重新梳理专业知识、训练专业督导能力,让自己成长更多。以为这样就能安定下来了吗?并没有。当学的这些督导能力没法发挥,当家庭压力挤压的时候,我差点就成了社工逃兵。幸运的是,有一群社工伙伴、有家人和老师,他们的肯定、支持、理解,让我又沿着社工的路继续往前。

来到欣立,撞上书院项目,一切又是新的开始。慢慢弄懂什么是社区书院,慢慢搞懂机构内部联动模式,开始带领团队一起摸索社区书院的一院一品,开始启发团队用项目思维做服务,开始训练社工提升专业能力。当然,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虽然有了督导班打下的基础,但是完全克服自身在督导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也还做不到。急性子的我,迫切地想把自己理解的项目运作方法灌输给她们,但是显然每个人都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我的急躁并没有让我们的沟通在一条线上,甚至惹哭了刚入行不久的小社工。从负面情绪中跳出,我不断反思,怎么更好地去引导一线社工。我也走过她们现在正在经历的路,知道她们在想什么、她们有什么期待,当换个思维跟她们去沟通,发现她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她们也有对项目的理解,发现她们也有自己的做事风格,因势利导,反而有了更好的效果。

小结

我是足够幸运的一批人之一。我的朋友说:“无论是对政府还是服务对象来说,社工都是一个奢侈品。”仔细品味这句话,颇有感触。我们这批社工的成长与发展,正是顺应国家大力发展社工的政策、巧遇厦门大力推进社工的举措,有了这些足够宽容的环境,我们有机会加入社工队伍、探索社工经验,在对社会工作内涵的点滴认知和经验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推翻重建、不断洗涤打磨中组装。走过的这些路让我明白,虽然从业5年多,但我的社工之路才刚开始,社工路上有更多的可能留待我去探索。

  • 关键字
  • 责编:王晨宇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