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鸣照片
讲述人:李亚鸣,甘肃良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师,从事社会工作3年
一个机缘巧合,我进入了社工领域,于是发生了一段与它相识、相知、相守的别样故事。
3年前的一天,我参与到“三社联动”在甘肃省的社区试点工作中,原以为凭借多年在心理咨询方面的积淀和实践可以轻松应对工作,结果事与愿违,一切得从头来过,项目要求持证上岗并按社工规范开展工作。
由于从事试点项目,各承接项目的社工机构按上级要求全部入驻城市社区开展工作,陌生的领域,全新的岗位,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我想:我有生活经验,又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基础,尽管隔行如隔山,但不也有句名言“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吗?摸着石头我一样可以过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一着手工作我就遭了当头一棒。项目要求对社区进行需求调研,以需求与问题为导向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随之而来了一系列棘手问题,诸如:如何设计问卷?怎么调研?对象如何选择?如何分析与评估?说实话,对社工的专业知识和实务技能,我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机构的负责人焦若水教授给予我极大的支持,鼓励我说:“你没问题,大胆去干!”他还建议我以社工证考试为推手,边学边干。有了焦老师的及时督导,再加上身边的同工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生、在读研究生,更坚定了我争取做一名合格社工的决心。我把自己当成社工小学生,虚心学习,努力成长,不久对常规化的岗位工作便可以胜任了,最重要的是服务对象的正性回馈,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信心。随着专业知识的不断补充和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我也顺利地考取了助理社工师和中级社工师的职业资格证,为开展一些中、高难度的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几年一线社工的工作,我俯下身子服务弱势群体。亲自培训带领志愿者进行需求调查400余户,用专业方法评估需求并制定服务方案,链接爱心组织20余家,重点对低保户、残疾人、吸毒者、老年人与妇女做精准、多元、特色服务60余人次,受益居民百余户,近千人。
孵化社区组织并培育志愿队伍。从无到有孵化6支文艺队伍,成立文化联合会,制定章程,规范管理,引领团队成为志愿队伍,践行志愿精神,受益三千余人;引导团队紧跟党的政策,与社区反邪教、禁毒等工作结合,自编自演特色作品,为居民演出10余场,深入居民院落和家庭,传递正能量。
为辖区居民与儿童提供心理辅导与个案工作:开展心理教育,受益300余人,个案及辅导120余人次,咨询时数达360小时。
对我来说,很多时候都如同作战,工作任务是堡垒,社工同工是一个战壕的战友,我们并肩作战不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战绩和收获。但最让我难忘的,却是在服务居民的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暖心故事。
“我想和小朋友一起玩!”说这话的是一个三年级小女孩,第一次听到她稚嫩的声音,看到她那双单纯的眼睛,我的心就被她深深地触动了。她是低保家庭的孩子,父母都是行动不便的重病患者,唯一的小妹妹也不幸患有脑瘫,健康的她特别想参加我们组织的各种儿童活动,可是父母一个上班、一个必须在家照顾脑瘫的妹妹,没人能够接送她。入户家访时,我们了解到了这些情况,便立刻讨论服务方案,为家庭制定了个案管理策略,积极链接医疗资源开展健康帮扶。同时,选派社区志愿者定时接送小女孩参加社工的小组活动,妈妈也参加了亲子教育的小课堂。随着服务的精准对接,小女孩的脸上乌云散去,多了一份阳光灿烂的笑容。
“没想到,几年没下楼,城市的变化这么大。”他原来是一家效益极佳国企单位的中层领导,一次意外却让他变成高位瘫痪的残疾人。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家里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拮据,因常年卧床在家,过去的老友渐渐远离,就连沾亲带故的亲友们,也逐渐与他失去了联络和交往,多重的打击曾让他对生活一度失去信心。以“扶危济困”作为工作目标的社工,在需求调研中发现了这一情况,有针对性地协同社区专干一起制定帮扶计划,帮助他申请低保与公租房,千方百计链接志愿者队伍,让常年与外界隔绝的他有机会重新走出家门、观赏城市的变化,让他感受到社工入驻社区后所带来的贴心服务。社工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那动人的一幕幕不仅感动了志愿者的心,也融化了一颗颗社工的心。
随着社工服务步伐的加快及内容的拓展,类似的感人场景在不断地重复和上演。回想起来,尽管时有工作压力和阻力,但温暖和肯定,欢乐和暖意同样溢满了我们的胸怀。社工有着助人自助的伟大情怀,是用生命影响生命的崇高职业,其中的酸甜苦辣恐怕只有他们自己才能体会和诠释。然而,只要每一位服务对象多一点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他们的辛苦付出就是值得的,世界也因此多一分温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