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富》杂志专访刘京:《公益时报》的缔造者

2015-04-03 08:24   中国财富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日,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接受了《中国财富》杂志的专访,就公益、社工、慈善等方面阐释了他的理念和看法,向读者全面展示了国内公益行业的历程和现状,就公益事业的发展进行了一次普及。

刘京1

刘京

刘京有许多职务: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院长、企业公民高尔夫俱乐部主席、某上市公司董事长……但令其最为得意的是一个媒体职务——《公益时报》社长。

刘京,1960年生人,业内有名的高尔夫爱好者。2015年初,他身穿运动服装在办公室中接受记者专访,无老板架子,谈吐不拘小节。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字,上书 “善行天下”。刘京说,这是2007年举办中国慈善榜发布仪式期间,知名书法家沈鹏现场送给《公益时报》的。

草创

1989年,时年29岁的刘京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转折。当时,民政部进行机构改革,在机关里给领导当秘书的刘京调任中国福利总公司,任办公室主任。这个任命让刘京完成了从第一部门到第二部门的身份转变,按刘京的说法,他从那时候开始就不是公务员了。

“当时我们民政部里有一个生产办,管全国的福利企业,全国所有跟残疾人有关的企业都归我们管,当时我在那个办公室里。后来机构改革,说要加强企业,我就到了中国福利总公司。”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政治经济领域正值多事之秋,一个被财经作家吴晓波称为“资本觉醒”与“乍热骤冷”的年份,国有企业尤为踌躇,前有制度改革的困局,后有市场经济的追兵。一名叫徐有泮的国企厂长在那一年讲了一句经典的话:“企业不但要找市场,还要找市长。”这是那个年代国企经营者的一个缩影。

但刘京在国企的工作开展得颇为顺利,他经营有道,企业坐大,若按照此轨迹,他有望成为一名企业家。但在2000年,刘京的职业生涯再一次发生了转折,他调任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并被委以一个特殊的任务:筹建中国第一张公益类报纸——《公益时报》。

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刘京“一头雾水”,他坦言:“我不知道什么叫社工,也不知道什么叫公益,因为我在做公司,他们需要钱,就把我拉进来了。”

刘京没有反对,但他向相关领导提了一个要求:“你除了管我之外,其他都不要管。为什么?因为你又不给钱,又管了那么多事,这样没办法干。”这个要求神似在二战时期,那位跟美国总统罗斯福谈条件的企业家:“如果我说了算,那我将全力以赴。”

2001年6月,《公益时报》创刊,民政部主管,刘京担任社长。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看,世纪之交于中国公益界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时段,如果说,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是“资本觉醒”,那2000年前后,大概可被称为“公益觉醒”,尽管这种觉醒非常朦胧,只在人数极少的精英阶层中蔓延,但却对后来的公益潮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99年,昆百大董事长何道峰回到了他熟悉的国务院扶贫办,以志愿者的身份实际掌握了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全部管理权,随后,他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启动了扶贫基金会的“去行政化”改革。而在另一领域,学者资中筠正在酝酿真正奠定其学术地位的著作——《散财之道》。2003年,《散财之道》刊发,震动了当时在追逐财富的道路上狂飙突进的财经界,并为襁褓中的公益界提供了营养丰富的思想启蒙。

资中筠与她的《散财之道》对刘京影响非小,时隔十余年,刘京依然能清晰记得当年在看到书稿时的激动心情,他说:“当时真的如获至宝,几乎把她的书全买回来了,把她在出版社库存的书都买回来了!我们逢人就送,就当是布道。”

在资中筠的书中,刘京读懂了公益的真义——不是爱心捐赠,不是专业管理,而是要创造一个机会均等而又兼顾效率的理想社会。

《公益时报》社长刘京从此解决了关于公益价值观的问题,但是,方法论的问题依旧困扰着他。创办公益类媒体,在中国,刘京是首吃螃蟹者,没有人能告诉他成功的经验,他只得如所有的创业者一样摸着石头过河。

事实上,在创办《公益时报》的最初几年,报社的经营情况很不理想,搞企业得心应手的刘京想了很多办法,出尽浑身解数,但在长达数年的时间里,情况并不理想。

“最大的问题是《公益时报》怎么生存。当时一说媒体,大家都愿意投资,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但是具体的定位也要看,别人要看你做什么。”说起当年办报的艰难,刘京会忍不住拍桌子,“这个报纸前三年真的难得不得了,人员来了就走,变来变去,最初几年采编人员变化非常大。经营也很难,没有人在公益时报上做广告,读者、发行量等都是制约点。”

需要说明的是,《公益时报》虽由民政部主管,但并无行政经费,实际是一张完全面向市场的报纸,要赚钱养活自己,不然就活不下去。刘京希望为其打造一个稳定的商业模式,但他发现,传统媒体那一套“以内容吸引读者,再用读者拉动广告”的模式并不适合公益类的媒体,至少在当时不适合。

为解此困局,刘京一度把自己在企业中的得力干将都调了过来,公司副总来当副社长,机关处处长也来当副社长,还曾高薪从鼎盛时期《广州日报》挖来了一位知名媒体人任总编辑。但是,这些被他寄予厚望的人雄心勃勃而来,干一阵子就都走了。关于报纸的定位,刘京费了无数心思。当时,都市报走红,《公益时报》甚至尝试过以都市报的方式运作,“报纸做了很多变化、改动,但终究没有找到方向。”

刘京说,当年最痛苦的事情,是上班的时候感到一片茫然。“每天的时间都很长。当时在想,如果有人要接手,我们退出了就谢天谢地了。”但是,接手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刘京有一个感受:所有人都可以跳上战车,也随时都可以跳下去,唯独自己走不掉。

据说,当时即便在民政部内部,看好《公益时报》的人也不多,一名前同事曾半开玩笑地对刘京说,你小子还不如把钱给哥哥喝酒呢,干什么公益时报啊?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关键字
  • 刘京
  • 责编:余华龙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