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福建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弱有所扶、老有所养、社会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救助体系、农村养老服务、社区治理创新、儿童关爱保护等多项工作得到全国人大和民政部、中组部、农业农村部等国家部委充分肯定。
坚定政治站位筑“高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以开展“民政服务质量提升年”为抓手,实施救助兜底、养老补短板、城乡社区治理、儿童关爱、慈善八闽、服务标准化“六项行动”和“十大民政惠民工程”,着力解决百姓的为难事,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基本民生保障升“温度”。社会救助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7350元,低保对象44.73万人比去年底净增8378人。配有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1245名、村儿童主任16818名,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全覆盖的实名制登记管理。推动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地执行,惠及残疾人近69万名。
基本社会服务加“速度”。养老服务工程包年度完成投资35.75亿元,占计划任务的178.8%,新建居家社区照料中心160所,农村幸福院904所,每千名老人平均拥有养老床位数由33.6张提高到35张。48.8%公建民营乡镇敬老院实现以县为单位连锁化运营,56.3%养老专业化组织将服务延伸至农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占比达62%。省级财政投入1.155亿元,分三年奖补支持乡村公益性骨灰楼堂项目建设。
基层社会治理强“力度”。厦门市、厦门市海沧区、福州市鼓楼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福鼎市、厦门市海沧区、福州市晋安区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完成首批8个省级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创建单位3年实验目标,在培育多方主体参与、健全“微治理”体系等方面先行先试。实施“阳光1+1(社会组织+老区村)牵手计划”,引导千家社会组织参与千个老区村建设结队帮扶深度合作。
福州 发挥品牌效应 勇担社区治理“排头兵”
全面推广试点经验。以军门社区为示范,实施社区治理三年行动,首年完成253个城市社区和1116个农村社区达标创建。进一步总结提炼社区治理经验做法,鼓楼锦江等7个社区工作法获省级肯定。福州市社区治理创新经验做法入选中组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典型案例。
搭建便民服务平台。318个社区服务大厅和窗口可提供就业、民政等一体化服务。设立社区诉求疏导平台,畅通群众诉求通道。开展“一街一品牌、一居一特色”活动,形成“一老一少一普”场所、薪火文化服务等特色服务项目。
增强居民自治活力。成立居民协商组织,运用民主恳谈、议事等协商形式,引导居民参与共同管理、实现自我管理。鼓楼区开展“参与式预算”协商项目,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约200万元,确定微实事137个,解决问题621个。
厦门 推进“三社联动” 促进多元参与合作共治
夯实“三社联动”平台。建立“街道大党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创新小区治理模式,组建小区党支部937个,楼栋党小组2056个,覆盖全市75%的居民小区。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全面建成市、区、镇街、村居纵向四级联通共享、横向覆盖56个业务部门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
打造“三社联动”载体。建有各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24个,建成启用全省首个市级社会组织党建服务中心,搭建政府扶持、发展、服务社会组织的公共平台。连续7年,开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经费扶持工作。截至11月,全市共有社会组织5964家,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14.5家。
促进“三社”实现联动。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及其监督评估机制,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社工”有效联动,促进“社工+志愿者+社区居民+N”积极互动。全市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资金累计达2.4亿元,实施项目850余个,服务累计惠及近430万人次。
漳州 深化改革成果 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显成效
推动建设有新举措。将养老服务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 “三抓三比、十项竞赛”活动、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纳入绩效考核、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强力推动养老服务发展。2019年市县两级财政共投入4.5亿元,建设养老服务项目486个。
政策创制有新思路。在全省率先出台《新建住宅区养老用房和社区用房配套建设实施办法》,探索建立民政部门深度参与新建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 “三个一套”机制(一套闭环联审机制、一套货币补偿机制、一套产权归属机制),入选民政部、财政部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和典型案例汇编。
“家中”养老有新模式。创新“互联网+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引入5家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在全市所有县(市、区)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采取线上信息服务和线下上门实体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已覆盖73%的村(居)。
泉州 打造孵化基地 提升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提供政策优惠。免费提供场地设施、培训资源及政策、法律、财务、投融资咨询,引导社会组织入驻。邀请专家指导养老组织企业管理、人力资源、市场推广,助推成长。目前,已有14家养老专业化组织入驻。
组织广泛交流。举办养老重点工作交流会、首届海峡两岸养老文化交流会,实行“周周有交流,月月有活动”,开展“大手牵小手”结对子活动,2次组织入驻机构负责人到北京等地开展学习交流。
鼓励承接运维。搭建政企桥梁,鼓励入驻机构对接全市养老设施运营。截至目前,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承运率达100%,乡镇敬老院承运率达80%,照料中心承运率达60%。
培育本土品牌。将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引导养老机构参与连锁化运营,本土品牌医护航家入驻后由2家发展到30余家,龙人伍心入驻后由2家增长到28家,新增床位约1500张,遍及泉港、南安等地。
三明 加快补齐短板 山区养老服务形成新经验
推行公建民营连锁运营。引入社会资本连锁运营养老服务设施,7个县(市、区)与养老服务企业签订敬老院连锁运营协议,社会化运营床位占比提高到47.8%,平均床位使用率提高到58%。
推广农村养老创新模式。探索形成宁化县“四化”互助养老、沙县“农村‘三圈 ’养老+乐龄学堂”等一批创新经验做法,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
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发展。全市现有医养结合机构7家,护理型床位增加到1.38万张。建成43个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1165个村级卫生所开通医保即时结算端口。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1026个,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63.8%。
推动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市县两级均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定期巡访制度和信息台账。探索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及时为留守老年人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等服务。
平潭 加快先行试点 促进两岸交流融合发展
建体系。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数字公民”体系,利用“互联网+”概念和平潭智慧岛网格化管理平台,推进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打品牌。举办共同家园论坛、村里长交流会等系列品牌活动,促进两岸广泛交流。举办两岸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吸引800多名台湾青年落地就业。聘请20余名台湾专才参与实验区公共事务管理。
树形象。以打造融合型社区为目标,持续提升社区底蕴和魅力。在潭城镇东门社区开展两岸基层融合试点,完善“自下而上”的议事决策模式。借鉴台湾社区志愿者服务经验,在社区里组建6支志愿者队伍。
莆田 完善体系建设 儿童关爱保护形成“四化”格局
规范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联席会议制度。配齐乡镇督导员58名,村(居)儿童主任939名。创新“一人一档案” “一季一更新”等模式,实现常态管理。
精准化。依托网格平台,对全市范围内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信息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档造册,通过信息分析研判,实现精准帮扶,经验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首批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多样化。建立市、县“未成年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中心”3个、“儿童之家”386个。涵江区关爱服务项目入选团中央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权益保护示范项目”。
社会化。培育儿童服务类社工机构和心理服务类社会组织30多个,开展活动近百场,投入帮扶物质和资金500余万元。
南平 健全完善机制 推动精准扶贫有效落实
完善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建立困难群众主动排查和发现机制,对未纳入低保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重病等9类重点对象开展全面排查。建立低保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月开展信息比对的工作机制,加大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
扩展低保救助对象范围。探索低保救助从“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延伸。与多部门全面建立定期信息交换和共享机制,每半年开展一次因患重大疾病(因伤)、因残等致贫家庭主动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救助范围。
推进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将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纳入对县级民政工作考评范畴,结合全市实际提出“六个一”具体贯彻措施,对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等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情况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工作推进情况开展检查。
龙岩 突出惠民利民,打造殡葬改革示范样本
积极稳妥推进整治。将违法违规私建大墓、豪华墓等整治纳入市“解难题、化积案”省级重点协调解决难题积案项目,着力对“三沿六区”范围内的违建殡葬设施进行分类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推行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营造全社会支持殡葬改革良好氛围。
增加财政扶建投入。加快城乡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改造,投入1000万元补助500个村级农村公益性骨灰楼堂建设,投入980万元对已建成的7个殡仪馆进行设备设施环保技改,设置7个殡仪服务站,已建成22个公墓、1064个农村公益性骨灰楼堂,节地绿色生态安葬比例达90.3%。
大力推广上杭经验。指导上杭县持续推进殡葬改革,全县10座乡镇公益性公墓和244座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全部竣工,实现殡葬设施全覆盖。总结推广政策推动、各方联动、干群互动、标杆带动的“四轮驱动”上杭殡葬改革经验和做法。
宁德 聚焦摆脱贫困 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救助标准实现城乡一体。建立农村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实现一体化,城乡低保平均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7408元,同比增幅分别达6.8%、20.9%。贯彻“边缘从宽、应保尽保”原则,持续扩大低保人口覆盖面,低保对象占户籍人口比例为1.75%。
特困供养提速增效明显。充分发挥市县社会福利中心与民办养老机构、乡镇敬老院作用,全力推进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将集中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低保标准的240%,照护标准分别提高到最低工资的24%、60%、96%,集中供养率由2018年底的7.11%提高到55.27%。
助推老区苏区共享发展。主办“闽东老区苏区发展变化档案图片展”,引起强烈反响。举办宁德市第四届慈善文化节,建成蕉城区等5个慈善助老超市。(本版文/图由福建省民政厅提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