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途中:
8月25日,凌晨时分,“百人青海公益行”队伍即在首都国际机场集结,乘坐飞机前往西宁,到达西宁经过短暂的休整便前往著名的佛教圣地塔尔寺出发。
出发前,大家的脑海中浮现的都是大美青海的蓝天白云、连绵草原,一路欢声笑语不断。贴心的承办单位为了让团员更加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首站就先参观塔尔寺,让大家通过这个代表性的寺庙来了解藏传佛教以及当地民俗。导游也不断的提醒大家要注意民族地区以及宗教地区的注意事项等。
了解完宗喀巴大师以及藏传佛教的种种之后,我们来到了公益行的第一站: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温泉福利院。在院长的带领下,团员参观了福利院的各种设施并与老人们进行互动。
据了解,福利院入住了37位五保老人、1个弃婴,依靠国家给予的五保金可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但除此以外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院长朱可升表示:“县里经济不发达,也没有什么企业,基本上没有接收过捐赠。老人们提出在房间里安装电视,这样就可以各看各的,但院里没有资金。能保证的只能是老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如果添置活动器材、阅览室、棋牌室等以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水平,缺口在20万元左右。”
作为主办方单位的负责人,中国社工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京在与院长交流之后当即表示,为每位老人捐助200元的生活补贴,并呼吁更多爱心企业家在了解情况之后,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捐助。爱的旅程从此启程……
第二天,依旧是迎着晨光,百人青海公益行团员们早早出发了,当天是前往此次公益行的主要目的地:吉美坚赞民族职业学校。学校位于青海省最穷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来回要将近12个小时的车程,翻越海拔4037米的垭口,但这并不能阻碍爱心的脚步。
来到吉美坚赞学校,公益行团员们受到热烈的欢迎,大家参观了学校的校舍、观摩了学生们独特的上课方式。
吉美坚赞校长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从只有40人的第一批培训班,到现在已有1000多名学生的男女双校,学校已经走过了25年的历程。1990年,北京佛学院毕业的吉美坚赞回到家乡,在自己寺院的宿舍里办起了以藏族传统文化为主的第一批培训班。 1994年,吉美坚赞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3000元开始筹办学校。当时寺院活佛听说后立即借了5万元,但钱依然不够。 吉美坚赞说服了家人,把家里的牦牛抵押到信用社贷了8万元,经过政府批准,建立了吉美坚赞福利学校。
虽然建校花了很多钱,但学校始终坚持不收取任何学杂费和住宿费,凡是孤儿、残疾儿童、特困儿童的生活费及所有的日常开支全部由学校承担。 对于只是一位僧人的吉美坚赞来说,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在福利学校稍有规模之后,吉美坚赞又开始四处奔波寻求资助,终于在2005年建成了全藏区首所女子学校。 现在这里已成为藏区的教育圣地。
学校实行汉英藏三语教学,吉美坚赞自编教材,除了开设基本的文化课程之外,还有因明学、音律学、历算学、医学、工巧学、语言学等特色课程。 然而吉美坚赞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为了扩大学校规模,使更多孩子可以接受教育,他又开始在各地奔波。 与公益媒体人的关注不同,“百人青海公益行”的慈善人士和公益从业者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校的需求。 新的学期开学在即,因为校舍有限,最近几年每次只有200名学生入学,而报名者常常达到上千人。 如果要多招学生,目前的住宿条件远远不足。
已经是第二次来到学校的北京香港马会会所不仅带来了从会员中募集的110多万捐款,打算为学校建设新的教舍楼,还邀请了海归设计协会的4位设计师对学校进行了实地勘察。 “学校的老区已经老化,新区缺乏规划。校舍的建设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捐一笔钱建一座房子。不仅要进行整体规划,还要进行景观优化、环境治理。我们会邀请结构、景观、环境等多个专业的设计师加入。”设计师周琳表示。 中国扶贫基金会也在现场表示,将会对北京香港马会会所的捐赠进行配比捐赠。
正在实施学校医务室捐建公益项目的中脉道和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张建仑则注意到了学校医务条件的不足。虽然目前青海还不是项目的实施省份,但张建仑表示,一定争取在明年为学校建设一个医务室。 “公益机构有项目,并且需要寻找可以实施的地方,学校有需求,我们牵线搭桥,发挥的作用是一加一大于二的,与给钱是不同的概念。”刘京强调。 除此之外,据学校计算机老师介绍,目前只有一个电脑教室,一个班的学生也只能轮流上课。因此,上海仁心公益基金会也现场决定为学校捐建一间电脑教室。 “根据自己的感受奉献自己的爱心,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正是百人青海公益行的目的。”刘京强调。 如果只是小规模的公益考察无疑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的。众多爱心汇聚,让公益更有力量,也让公益之路更加宽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