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社会力量助推基层民政发展的“晋江之路

2017-08-07 09:03   民政部门户网站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是一片勇于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任省长期间,曾七次到晋江调研考察,并于2002年总结形成“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个关系”的“晋江经验”,从此成为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一个标杆。

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是一片勇于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热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任省长期间,曾七次到晋江调研考察,并于2002年总结形成“六个始终坚持”和“处理好五个关系”的“晋江经验”,从此成为引领福建加快改革、全面发展的一个标杆。

这是一个有着优良慈善传统的著名侨乡。在全省率先成立县级慈善总会15年来,已募集到慈善资金近29亿元,陆续投入14亿元助老助学,使16.6万余名困难群众受益。

这是一个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每年安排60%以上地方财力用于民生建设,以“大民生”理念统筹民生保障工作,整合各种资源,发动各方力量,引导社会资金在民生保障领域凝聚,使得基层民生保障充满活力,努力打造出民政工作的“晋江经验”。

今年5月,按照民政部党组的统一部署安排,民政部党组成员、全国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建军带队到福建省晋江市蹲点调研,对该市激发社会力量活力,助推基层民政发展的做法给予肯定。日前,晋江市委、市政府正式印发《晋江市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民政服务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高效有序参与基层民政服务,切实解决当前基层民政工作中存在的人员不足、手段单一、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更好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提高基层民政工作专业化、现代化水平,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政民生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养老服务

政府指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

“老人住得越来越多,吃得越来越好,敬老院的钱也越来越多”

“我们村办的敬老院是全免费为老人提供服务的,现已入住了190多位老人。在老人越住越多、吃得越来越好的情况下,敬老院账上的钱也是越来越多。”既然是免费服务,为何钱会越来越多呢?带着疑惑,记者跟随晋江市磁灶镇大埔村党委书记吴金程到该村敬老院一探究竟。

走进大埔村,五层楼高的敬老院格外显眼。占地面积达20余亩的敬老院有101个房间,分为夫妻间和三人居公寓型居室,共有220张床位,每间居室都配有独立卫生间、热水器、电视机及日常用品,敬老院里还设有餐厅、农家书屋、医疗保健室、康复室等配套设施。吴金程说,敬老院是2012年建成投入使用的,村里女65岁以上、男7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入住,敬老院的一日三餐、各项服务都是免费提供。

71岁的吴彩琴老人和老伴已在敬老院住了两年。提及这儿的生活,老人很满意。“孩子们都在外务工,以前我和老伴俩人在家是做一顿饭能吃一天,生活也很枯燥。现在每天三餐都换着花样免费吃,房间卫生还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打扫,每天看看电视、和老伙伴们聊聊天,要是想家了,走路几分钟就能回家看看,这日子过得可比以前好多了。”

吴金程说,村里共有5000多口人,一半以上都长年在外经商务工,在村里生活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委会从2009年开始筹划建设敬老院,在政府支持下,通过社会募捐,使敬老院在2012年顺利建成投入使用。“刚开始只有50多人入住,现在已有190多人。”为保障敬老院长远发展,大埔村利用募捐到的剩余资金和陆续接收村民移风易俗的捐款,设立了慈善基金,目前基金总金额已达3000多万元。吴金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敬老院免费为每位入住老人提供服务每年需要1万多元;3000多万元的基金存在银行,利息每年能有几百万元;每年陆续接收的捐款有几十万元,再加上每年政府的补贴,敬老院免费运行50年完全没有问题。

磁灶镇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委专职副书记蔡建东告诉记者,不仅是大埔村,目前该镇已在社会力量的介入下,建立了10所村级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实现了全覆盖。“这些养老机构的运行,很大一部分都是社会乡贤的捐赠,近半设立有村级老人慈善基金,3个村的基金规模都超过了千万元。”蔡建东说,仅今年春节期间,各村收到的慈善捐赠总额就超过了1500万元,出现了养老机构人越住越多、吃得越来越好、账上钱却越来越多的“聚福”又“聚财”现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社会力量的进入,使得晋江市基层养老服务得到快速健康发展。

晋江市副市长王文晖介绍,晋江市共有6个街道、13个镇,393个村(社区),户籍人口110.8万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5%。晋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养老服务作为改善基本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市政府连续六年把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管理纳入对镇(街)绩效考评的工作指标,连续六年将养老相关项目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多份规范性文件,按照“政府指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社会力量进入养老事业。村(社区)兴办的农村养老机构,晋江市给予最高180万元的建设补助,对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给予每张床位1.2万元的一次性开办补助,对实际入住床位的每年每床再提供2400元床位运营补贴。

2014年以来,晋江市新建、改建50个集养老、医疗、娱乐为一体的村级综合性敬老院,市财政补助3119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2亿元。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46家,在建筹建养老机构48家,老年活动中心505家,居家养老服务站257个,共有养老床位5500多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

“通过政府主导,发动村民、企业和华侨捐资兴建村级敬老院等方式,使晋江形成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格局,有效解决了村级养老难题。”王文晖表示,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也使晋江逐步构建起集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站和敬老院“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适应和满足了当地老人“离家不离村、离村不离情”的养老需求。

资金保障:

观念引导、搭建平台、多元撬动、凝聚力量

“红白事都简办,省下钱来捐款做慈善”

近日,晋江市龙湖镇后溪村旅菲乡贤郭国盾、高屏芬伉俪在爱子16周岁之际,决定不办宴席,捐款60万元助力村里公益事业。“他们去年就为村里老人会建设捐款20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郭建伟说,随着村里近几年移风易俗的倡导,“不比排场比慈善”的氛围越越来越浓厚,在去年村里筹建老人会会所时,海内外乡贤共捐款200余万元。

晋江是全国著名侨乡,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有200多万人。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龚子猛说,慈善公益事业在晋江有着优良的传统和浓厚的氛围,慈善资金也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福建省第一家县级慈善总会,晋江市慈善总会自2002年12月18日成立至今年6月30日,已募集善款28.7亿多元,累计投入14.03亿元开展“解困、助学、助行、扶助低保人员参保”等慈善活动和公益项目建设,受益群众近17万人。龚子猛表示,在累计投入的14亿元公益支出中,老年福利事业一直是重点,共投入了31905万余元,占总捐赠支出的22.73%。每个重大节日期间,都组织民营企业家、各界人士走访敬老院,慰问老人。“晋江市的慈善事业具有参与度高、民间化凸显、人人既是捐赠者也是参与者等特点。”龚子猛介绍,为倡导人人参与慈善的理念和风气,晋江市还在2003年发出移风易俗、红白事简办的倡议,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目前,仅慈善总会接收到的移风易俗捐款就达到13亿余元。

“红白事都简办,省下钱来捐款做慈善。”这种观念在晋江已蔚然成风。而在这种人人参与慈善的背后,与当地政府积极的引导和鼓励密不可分。

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之际,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即确定每年的12月18日为“晋江市慈善日” 。2004年,晋江市政府印发“关于命名表彰慈善事业突出贡献人士的决定”,每年慈善日对突出贡献人士进行命名表彰。其中,凡向慈善总会及本市范围内经批准设立的其他慈善组织捐款累计300万元以上至500万元者,授予“慈善大使”称号;累计捐款500万元以上者,授予“慈善家”称号;对一家三代以内直系亲属有两人以上(含两人)累计捐款1000万元以上者,授予“慈善世家”称号。目前,已表彰“慈善大使”28名,“慈善家”70名,“慈善世家”23名。

各镇建立的慈善类社会组织、各村建立的爱心慈善援助站,也都对捐赠者进行不同形式的鼓励。英林镇东埔村村主任吴文楚告诉记者,该村敬老院免费向本村老人提供服务,资金大都来源于爱心捐赠和移风易俗捐赠。为表彰这些爱心人士,敬老院的40个房间都是以捐赠者名字来命名,目前仅收到移风易俗的捐款就有80余万元。

在倡导慈善的同时,晋江市用项目化运作的方式,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将民间慈善资金向基层民生民政服务保障领域引导和凝聚。在精神奖励方面,对捐赠兴办养老机构金额达主体建筑50%以上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冠名,对捐赠养老事业达到一定数额的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分别授予“敬老爱老金、银、铜质”奖章。

在物质奖励方面,对社会力量投资兴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对投资额超过200万元的,按该养老机构实际投入的10%给予补贴,最高补贴金额不超过500万元;出台《居家养老服务站星级评定标准》,分星级对居家养老服务站分别给予2万元、3万元、5万元的“以奖代补”奖励。从2015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福彩公益金作为支持性资金,支持公益服务类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有效发动社会组织链接社会资金投入社区服务、养老助孤、基层服务社会化等民政服务领域。

“社会资金的注入,有效解决了基层民政服务资金紧缺的难题。”王文晖介绍,自2013年以来,晋江市财政共投入基层民政服务资金9亿元,发动社会各界投入民政服务领域42亿元。其中,特困家庭“四帮四扶”工程实施4年来,已筹集资金1.5亿多元,其中财政资金8000多万元,撬动社会资金7000万元,帮助1013户家庭脱贫解困;村级综合性敬老院建设中,市财政补助3119万元,撬动社会资金2.2亿元;慈善总会成立后实施的解困、助孤、慈善安居等15项慈善工程,在民生领域累计支出14亿元,带动全社会层出不穷的慈善公益活动,成为民生保障的重要补充。

充实力量:

分级投入、购买服务、职能转移、提质增效

“以前社区事务等着办,现在主动上门找着办”

服务力量薄弱一直是制约基层民政事业发展的“短板”。晋江市通过省、市、镇(社区)分担资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各镇(街)配备一名养老协理员,为各社区配备了数名村(社区)事务工作者,有效解决了基层有人办事的问题。

晋江市民政局局长叶苍榆告诉记者,目前全市13个镇、6个街道都增配了一名养老协理员,费用按照省每年每人补助2.9万元、市每人每年补助2.1万元以及镇负担相应比例的方式进行。此外,还在全省率先将3500多名兼职化、低待遇的“六大员”整合成专职化、高待遇的1450名大学生村务(社区)专职工作者,各村(社区)实有2-3名常驻村(社区)专职工作者开展便民服务。在2015年村级换届中,共有143名村务(社区)专职工作者当选“两委”。

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进社区。通过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公益服务性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 ,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三社互动互补”,推动社区治理从刚性管理、被动回应向柔性服务、主动介入转型,从生存型、补救型向预防型、发展型延伸。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居家养老、四点钟课堂、青少年基层工作站等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自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3500多万元专项资金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已覆盖全市19个镇(街道)、近200个城乡社区。

陈庆志是灵源街道的一名养老救助协理员。提及自己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一年多的感受,他感慨地说:“基层民政工作直接关系到最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一定得有人及时接待、及时办理。”引发他这个感慨的是一次接待困难群众的经历。一天,1名群众来到街道反映说,自己家里5口人,有3口人生病,还有孩子上学,现在家里只有200元钱,给老人买药都不够,“这日子真是没法过了。”陈庆志核实情况后发现,其家庭的低保还正在申请中。于是,一边安慰她,一边向领导反映,给予她家临时救助,并与村里沟通对其进行照顾。

梅岭街道梅庭社区的黄明华是政府购买服务后一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她和同事除在窗口为居民办理164项清单服务外,还是一名网格社工,每天定点到网格区域巡查,到居家养老服务站、上门为高龄老人提供服务。她还建立了业主微信群,及时了解社区情况和居民需求。居委会主任许再发说,政府购买专业服务力量补充基层后,办事效率提高了,与群众的距离也近了。“以前社区事务是被动等着办,现在是主动上门了解居民需求。”

通过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晋江市不断充实基层民政服务力量。在市级,民政部门购买39个社工岗位,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养老服务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在镇级,自2016年开始,在配备专职民政助理员的基础上,市、镇(街道)两级6∶4比例筹措资金,向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购买民政公益性岗位,专职从事基层民政服务,为群众提供涉及民政工作的政策咨询、申请受理、入户走访等服务。在村级,每个村(社区)确定1名专职工作者为民政信息员,协助做好村级民政事务。叶苍榆表示,社会力量的融入,有效解决了基层民政服务有人干事的问题。

培育人才:

规划引领、孵化培育、拓展渠道、激发活力

“政府放权让利,让专业人来办专业事”

“我们社区有1万多人,在老年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同时,还采用公建民营的方式,引入专业团队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收治,解决这部分老人的需求。”磁灶社区主任吴海源说,通过聘请“医护航家”专业团队管理的模式,社区敬老院里配备了专业的医生、护士、康复师、心理辅导师等以及专业的医疗设施,使失能、半失能老人得到医养结合的服务,目前已入住老人67位。

通过政府规划引领、孵化培育、放权让利等,晋江市着力培养引入专业人才,让专业人来办专业事,为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做好规划引领,先后制订了《晋江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推进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和文件,用政策创制引领带动全市社会工作发展,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重点打造社区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和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平台,建立公益社会组织孵化园,通过简化登记程序、放宽登记门槛、提供办公场地、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扩大人才服务载体。同时,通过引进、转化、提升方式,在人才培养上求得实效。

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2012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3500多万元专项资金购买社工服务,并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购买社工服务项目。民政、团委、文明办等部门通过购买社区岗位,以“嵌入”方式,派驻镇(街道)、村(社区)、救助管理站等。在购买服务中,通过在民政系统的先行先试,已在多领域拓展范围。目前,社会工作服务已覆盖城乡社区建设、青少年成长关怀、婚姻家庭辅导等领域,年均服务2万多人次。

叶苍榆告诉记者,为让更多专业人士参与基层民政服务,晋江市还在去年开展了基层服务社会化试点,将试点单位部分公益性岗位和不涉及行政主体资格的行政服务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让社会组织和社工机构负责运营,让社区回归自治本位、逐步去行政化,实现基层人员精简、办事提效和服务提质。

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的梅岭街道梅庭社区,针对实际情况,创新服务理念,提出“行政事务”与“社会服务”并重的概念,引导项目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工作中变管理为服务,并实行网格社工轮值前台行政的制度,让网格社工充分了解行政工作,更好地解答居民问题。

通过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以项目为载体带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民政服务的方式,晋江市建立起部门、“三社”“双工”等多种联动互动形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同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激发社会活力,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民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王文晖表示,在“大民生”理念统筹下,晋江市的民生保障和民政工作充分整合了各种资源,发动各方力量,有效解决了“基层民政服务有人干事、基层民政服务有钱办事、基层民政服务提质增效、基层民政服务政社良性互动”的问题。随着《晋江市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民政服务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晋江市将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继续加大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民政服务的力度,完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基层民政服务的配套政策,健全激励引导机制,建立联合监管体系和效果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民政工作的精细化、专业化、现代化水平。

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百家殊业,而皆务于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主旨演讲中指出,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基层民政服务的“晋江之路”,切实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成果。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