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四五”妇女儿童发展规划:探索“儿童主任+专业社工”联动工作模式(4)

2021-12-17 09:34   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日前,北京市政府正式印发《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4.有效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性骚扰。多形式多渠道传播防范性骚扰知识,加强对妇女特别是女童防性侵教育,提高防性侵意识和能力。推动完善防治性骚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用人单位、学校建立预防和制止性骚扰工作机制,预防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加大对公共场所性骚扰行为的打击力度。逐步建立性侵害的违法犯罪人员信息查询系统,完善和落实从业禁止制度。加强对受害妇女的隐私保护、心理疏导和干预。

5.严厉打击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加大对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妇女卖淫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络组织、介绍妇女卖淫。严厉查处涉黄娱乐场所,依法从严惩处犯罪分子。依法惩治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买卖、提供或者公开妇女个人信息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严厉打击网络淫秽色情内容制造和传播行为,依法打击通过网络平台对妇女实施的侮辱、诽谤、威胁、骚扰等违法犯罪行为。

6.依法保障妇女在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财产权益。支持和帮助妇女在婚姻存续期间平等处理和积极维护自己的财产权益。离婚时保障负担较多家庭义务的妇女获得补偿、无过错妇女依法获得损害赔偿,保障妇女依法获得土地、房屋、股份等财产权益。认定和清偿夫妻共同债务应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保障妇女依法享有与其他家庭成员平等继承遗产的权利。

7.为妇女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服务热线和网络平台融合发展,促进矛盾纠纷化解、法律咨询等公共法律服务惠及城乡妇女。逐步放宽法律援助条件,增加面向妇女的法律援助事项,保障妇女在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中享有诉讼代理和维权指导服务。加强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专业法律援助机构和专业律师、基层法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保障特定案件中生活困难妇女能够获得司法救助。

三、保障儿童优先发展的领域、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贯彻儿童优先原则,进一步健全保障儿童权利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工作机制,推动全社会普遍形成儿童优先的社会风尚,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儿童发展差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营造更加和谐友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引导儿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提升儿童的思想道德素养,更好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满足儿童事业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儿童在健康、安全、教育、福利、家庭、环境、法律保护领域获得更加均等和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儿童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儿童发展水平。

(一)儿童与健康:完善健康促进体系,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

主要目标

1.加强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儿童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增强。

2.保障儿童生命安全,新生儿、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降至2‰、3‰和4‰以下。

3.完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体系,预防和控制出生缺陷。

4.提高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可及性,3岁以下儿童系统服务率保持在96%以上,7岁以下儿童健康服务率保持在98%以上。

5.强化儿童疾病预防,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保持在95%以上。

6.儿童新发视力不良检出率明显下降,中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在2020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以上。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7%以上。

7.持续改善儿童营养状况,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和生长迟缓率分别控制在3%和1%以下,有效控制儿童肥胖上升趋势。

8.增强儿童体质健康,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优良率超过70%。

9.增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策略措施

1.强化儿童健康保障。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完善儿童健康保障政策。加大儿童健康投入力度,搭建智慧妇幼信息平台,推动电子健康档案互联共享。不断完善妇幼健康医疗保健服务价格规范和医疗救助机制,开展儿童健康发展科技研究,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2.加强儿童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以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和儿童专科医院为重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支撑的多元化的综合性儿童健康医疗保健服务网络,提供整合、连续性服务。加强儿科与儿童保健科建设,实施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儿童保健重点专科发展。每千名儿童拥有床位数增至2.2张,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生达0.85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2名专职从事儿童保健的医生。

3.加大儿童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广泛宣传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强化儿童家庭健康管理意识。以教育养成良好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为核心,指导儿童家长做好家庭健康管理。持续推进中医药进校园,推广普及中医药常识,引导儿童养成运用中医药知识和方法自我保健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和道德观念,开展健康青春促进活动,将性健康教育纳入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和课程质量监测体系,普及适龄儿童青少年性教育健康知识,加强防范性侵犯教育。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保护儿童青少年远离毒品。

4.健全新生儿安全保障机制。推进妇幼保健机构、区域医疗中心及三级助产机构新生儿科(病室)建设,每区至少规范化设置1个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强化多科合作,开展新生儿疾病风险研判与评估,组建新生儿窒息复苏团队,提升早产儿、高危儿救治能力。区急救中心站加强危重新生儿转运车辆及设备的应用,提高区域危重新生儿协同转运能力。

5.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建立多部门联动防治出生缺陷工作机制,健全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网络,完善出生缺陷预防、诊断、治疗及追踪的全链条服务。提升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服务水平,提高覆盖面。针对先天性心脏病等重点疾病推动产前产后一体化服务管理,科学扩大新生儿疾病筛查病种,完善儿童遗传代谢病诊治平台建设。

6.加强儿童健康服务和管理。开展儿童早期发展优质服务基地建设,推进儿童早期发展适宜技术向社区延伸。推进儿童视力、听力、肢体、智力和孤独症等筛查,完善筛查、诊断、康复、救助工作机制,0-6岁儿童视力、听力、智力、肢体、孤独症筛查率达到97%以上。配齐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营养健康管理人员,做好学生常见病监测和防治。

7.加强儿童疾病防治。规范儿童免疫规划疫苗管理,优化免疫程序。以龋齿、脊柱弯曲等儿童青少年健康问题为重点,推广防治适宜技术。加强儿童口腔保健综合干预,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控制在60%以内,12岁儿童恒牙龋患率控制在25%以内。应用中医儿科适宜技术,提升中医儿童保健服务水平。加强儿童血液病、罕见病、恶性肿瘤等重病诊疗,支持特效药物开发。

8.有效控制儿童近视。切实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纠正不良读写姿势,指导家长及儿童掌握科学用眼护眼知识,教育儿童按需科学使用电子产品。严格落实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到2025年,教室照明合格率达到90%。强化儿童视力健康日常干预,加强0-6岁儿童眼保健和视力检查工作,建立儿童视力健康档案入学迁移机制。

9.改善儿童营养状况。关注生命早期1000天科学喂养,开展孕前、孕产期营养与膳食评价指导。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开展母婴友好医院建设。做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预防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

10.增强儿童身体素质。培养儿童良好运动习惯,贯彻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活动计划,加强户外运动、健身休闲等配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儿童每天累计至少1小时中等以上强度的运动,每人熟练掌握至少1项体育运动技能。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客观记录中小学生参与日常体育活动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引导家长做好儿童睡眠管理。

11.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建立心理筛查服务网络,加强重点人群心理疏导,落实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预防干预措施。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探索医教结合、学段衔接、校内外有效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促进儿童健康领域国际交流,发挥儿童早期发展研究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作用,加大儿童心理健康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形成学校、社区、家庭、医疗卫生机构、媒体等联动的心理健康服务模式。

(二)儿童与安全:打造多维度保护体系,保护儿童安全成长

主要目标

1.加强儿童意外伤害预防工作,减少交通伤害、溺水、烧烫伤、中毒等事故发生,减少因伤害所致的儿童死亡和残疾。

2.加强对儿童药品、玩具、服装等专用消费品质量监管,提升儿童专用消费品安全水平。

3.加强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体系建设,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中充分考虑儿童的特殊需求。

4.持续完善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控体系,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部达到平安校园建设标准。

5.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儿童理性上网。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