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蓬奇接受《中国国情国力》杂志专访(2)

2014-04-15 15:5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在3月18日第8个“国际社工日”来临之际,《中国国情国力》杂志专访了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蓬奇,赵会长就协会如何以其独有的特质和优势参与社会治理、目前社会工作面临的发展困局有哪些等方面发表了观点。

社会治理和社会工作的关系

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您认为这对于社会工作的加快发展具有什么意义?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赵蓬奇:我特别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创新社会治理”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这两个提法,因为它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和空间。过去我们都说社会管理,现在强调社会治理,一字之差,本质区别,过去是一元化,现在是多元化。我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应当抓住这个机会,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发展社会工作。

同时要充分发挥协会的引领和联合作用。中国社工协会作为全国性的社会工作组织,在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等方面,应当充分发挥在社会工作整个领域当中的引领和联合的作用。我觉得,在引领方面,目标就是为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而努力。也就是说协会要在社会工作的理论研究、实务探索、专业人才培育、行业组织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的建设上,着力推进社会工作全面发展。在联合方面,我们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为全国的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工作组织搭建一个良好的交流和发展的平台,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

形成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社工理论和实务体系

记者:当前制约我国社会工作整体、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赵蓬奇: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处于初始阶段,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作为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事物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社会工作还缺乏制度保障和顶层设计。一些地方党政领导缺乏对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和引导不够,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强。社会工作纳入《社会救助法》是个里程碑事件。据说,有关方面正在推进“社工师”的立法进程,这对发展社会工作极具关键性。

其次是社会工作理论实务本土化的问题。西方的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和方法要学习,要引进,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怎样用整合的方法,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我们党的群众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同社会工作相融合,重点解决好“实务”问题,让受助对象容易接受很重要。

第三是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低。社会工作作为新生事物,公众接受需要时间。社会上有许多人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居委会干部和志愿者,容易挫伤广大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热情,降低其的自我认同感和职业成就感。而且社会工作涉及到隐私和信任度问题,需要公众开放的态度,社会工作者也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善于向社会宣传社会工作,提升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 

第四是组织结构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行业组织是协助政府管理社会工作事务的重要助手,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机构进行自我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平台。但社会工作行业组织过于依赖行政部门,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还比较弱。

另外,社工工作内容行政化也是专业社工面临的执业困惑,社会工作者职业目标定位模糊也导致了社工转行较多,人才流失严重。

记者:对此,您认为应该有什么对策和建议

赵蓬奇:加强社会工作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就是社会工作要“接地气”。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体系,需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进行整合,这就是要整合中国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既要整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也要整合中国主流意识与中国社会工作价值观念。通过梳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的成果,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的先进理念,挖掘本土的优秀思想,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和容易接受的理念,推动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第二个就是提升党政领导干部重视度,加强政策保障。用各种方式和途径来推动、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对发展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让他们能够真正重视社会工作。要使社会工作有强大的政策保障和支撑,特别是在社会工作的立法上,必须从顶层设计上综合考虑,加快速度、加大力度。另外,社会工作说到底是社会化的工作,应当把政府购买服务的机构、政策、模式设立清晰,加强落实。第三个就是要重视社工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中央提出我国2015年要培养50万人社工专业人才,2020年要达到145万人。但我国目前社工专业人才队伍无论是“质”,还是“量”,还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比如专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以职业培训的方式来提升专业队伍的素质和扩大专业人员的数量。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