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团结

2020-09-14 15:04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面对新的十年,面对全球发展的新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以及面对推动全球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和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愿景,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FSW)、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IASSW)和国际社会福利理事会(ICSW)共同制定《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全球议程》,呼吁各国社会工作伙伴共同思考和讨论未来全球议程的关键主题,并将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团结作为优先选择的议题。我国社会工作界积极响应,从我国国情和国际视野出发,参与这一议题,为我国及世界的社会团结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面对新的十年,面对全球发展的新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挑战,以及面对推动全球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和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愿景,国际社会工作者联合会(IFSW)、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IASSW)和国际社会福利理事会(ICSW)共同制定《社会工作与社会发展全球议程》,呼吁各国社会工作伙伴共同思考和讨论未来全球议程的关键主题,并将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团结作为优先选择的议题。我国社会工作界积极响应,从我国国情和国际视野出发,参与这一议题,为我国及世界的社会团结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对于社会发展议题,我国社会工作界比较熟悉,从社区发展、发展性社会工作到发展型社会政策,我们都有一些探索性实践并取得相关经验。相比之下,社会工作界特别是实务界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团结关系的思考还不充分。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有必要更清楚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团结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首先是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他在著名的《社会分工论》中提出了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也译“社会连带”)的概念,并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把社会团结分为两类: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机械团结是通过集体意识或所有群体成员的共同感情和共同信仰而把个体联结起来的社会结合类型,是分工不发达社会中的人们相互结合形式。有机团结是通过职能上的相互依赖而将个体联结起来的社会结合类型,是现代社会人们主要的相互结合形式。他认为,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是现代社会形成的过程。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已成为社会学分析社会类型和过程的经典,这一概念在其他领域也得到运用。

社会团结虽没成为社会工作的模式理论,但它与社会工作有密切联系。社会工作的社会团结观是实践取向的,它具有价值的含义,这与社会工作的实践品格有关。社会工作对社会团结的理解是基于社会问题、社会分裂或社会冲突而言的。社会工作追求社会问题特别是困难群体、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追求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与社会公平正义,必然把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人们之间基于合理性的和谐相处当作工作目标和结果目标。在此,社会团结被赋予过程目标和结果目标两种意义,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促成不同个人、群体之间基于合理性的社会团结。这种团结不止于关系连带的意义,而是人们基于共同价值和共同意识,在共同社会生活意义上的接纳、互相承认和团结,是生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生存的有序状态。

这次国际三大组织对社会团结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包括族群、阶层、群体、代际之间甚至家庭内部的团结。因为当今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化,族群之间、阶级和阶层之间以及代际之间的正常关系正在被撕裂,出现了共同生活的危机。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去修复这些裂痕,促进人们和谐相处,所以发展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团结是必要和正当的。

社会工作者如何坚持正确价值观和专业理念,用实践去推动社会团结,是社会工作群体的专业自觉问题。在一个经济政治体中,社会工作者通过解决困弱群体的生存困难,促进人们的互相关怀、增强弱者的能力,就是在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团结,就是在增加社会的总福祉。当然,在不同经济政治体之间和不同文化之间,这种社会团结的实现会复杂一些。但社会工作群体应有一种跨专业、跨领域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促进不同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减少冲突,促进一个社会乃至全球的相对和谐及社会团结。

在我国,社会团结与社会服务、社会治理、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密切相关,与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政策共同体密切相关。社会工作要在社会生活共同体、社会建设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做实实在在的工作,并在社会政策层面作出有利于社会团结和社会发展的建议和努力,同时也对世界作出贡献。这应该是中国社会工作群体未来10年大有作为的领域,也将是我国社会工作得到实质性发展的重要实践。

  • 关键字
  • 责编:王晨宇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