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新起点中国社会工作高端论坛在京举办(3)

2018-10-22 09:57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站在历史新起点的中国社会工作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工作学会2018年年会”于10月19日-20日在京举办。

微信图片_20181022095350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李迎生作《推动社会工作精准介入反贫困实践》主旨发言

面对当前贫困“存量”与“增量”的严峻形势及行政动员式反贫困存在的各种先天性不足,社会工作等专业力量、社会力量介入反贫困实践变得必要与迫切。基于社会工作过程模式与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内在一致性,社会工作可以精准介入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的整个过程中。

其中,社会工作介入精准识别,主要需考虑:反贫困社会工作介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需求-问题匹配问题,社会工作服务方案的制定建立在对服务对象真实需求、面临问题的精准把握基础上。社会工作介入精准帮扶,具体可以介入“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兜底一批”等五个一批中。精准考核上,除了后续评估外,应采取前置评估的机制,对所提供扶贫服务的目标、执行方案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考量和评价。为此,政府需要在完善顶层设计、建立机构平台、推进多元合作、健全资金保障等方面加强配套措施建设。

微信图片_20181022095347

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教授刘梦作《社会工作在推动中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中的作用》主旨发言

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出台了贯彻落实反家庭暴力法的配套政策文件247个。相关部委(如民政部、全国妇联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教育部、计生委等)也出台了有关规定,明确了开展家庭暴力案件的宣传、教育、预防、报告、干预、处置、审理等相关工作的原则、任务和要求。但依然面临法律落实、司法干预、服务提供、公众意识不足、相关研究缺乏、专业人才培养等困境,急需要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干预模式,如干预切入点应包含受害者、施暴者、目睹者和整个家庭系统;干预目标应聚焦“惩治+恢复+回归家庭和社会;干预模式的建立应该是多机构合作实体化、制度化、程序化、专业化;干预的评估和研究应主张跨学界的深度合作,开展科学的评估、证据为本的研究。

微信图片_20181022095314

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工研究院院长、教授彭华民作《中国社会工作百年论争、百年成长与学科自主性》主旨发言

社会工作学科建设是社会工作领域百年成长和百年论争的核心议题。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已走过萌芽初创成长、民政社会工作和专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主要目标上一直是宏观社会变革与微观个体治疗并重。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在社会工作高等教育、社会工作学科准入、社会工作知识基础建设、社会工作专业成果发表、社会工作学科伦理规则、社会工作专业报酬等方面缺乏专业自主性。化解社会工作学科的弱势因素,强化社会工作学科的自主性,才能使中国社会工作真正成为专业化和本土化结合、学术和实务结合的独立学科。

微信图片_20181022095310

武汉大学中国减贫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向德平作《贫困治理的政策演化及内在逻辑》主旨发言

贫困治理,是社会治理理念和新发展观在扶贫领域的具体实践。治理视角上,应从“线性视角”向“多维视角”转变,即转变单一的以经济指标为依据的贫困识别方式,综合考虑识别对象的教育、卫生、就业、健康、生活水平等状况,实现多维识别、多渠道帮扶,提高脱贫质量。治理理念上,从“物质帮扶”向“扶志扶智”转变。注重培育贫困人口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提升贫困群体价值感和自信心,实现外部帮扶向激发内生动力的转变。治理策略上,我国减贫任务紧迫而艰巨,应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在贫困治理中的作用,从“政府包揽”向“协同共治”转变。治理路径上,从“单一路径”向“系统布局”转变。我国坚持开发式扶贫、保障式扶贫相结合,并创新性地提出网络扶贫、科技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路径,拓宽了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增加收入的有效渠道,完善了贫困治理的帮扶体系。治理方式上,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通过对贫困人口、贫困农户进行深入了解,精准分析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采用符合贫困人口实际和需要的脱贫路径,转变传统扶贫方式中“一刀切”的状况,实现精准帮扶。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