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历史新起点中国社会工作高端论坛在京举办(4)

2018-10-22 09:57   中国社会工作杂志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站在历史新起点的中国社会工作高端论坛暨中国社会工作学会2018年年会”于10月19日-20日在京举办。

微信图片_20181022095253

厦门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教授童敏作《专业化的“陷阱”:三社联动下计生特殊家庭帮扶服务的反思》主旨发言

如何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三社联动”机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厦门市计生协会计生特殊家庭帮扶项目为个案的两年研究发现,在“三社联动”机制下,导致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困境的关键是二元对立的“纯专业化”的发展陷阱。为此,社会工作需要采用多元视角,将专业服务放在社会场景中考察,在现实关系中找准专业化发展位置,建立多元化的服务框架,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有力推动者。

微信图片_20181022095250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兴杰作《社会工作专业类别化、社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主旨发言

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形成了类别化、社会化、国际化三方面特色。类别化培养指的是本着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区分成三大类别来进行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教学,培养差别化的社工人才。社会化培养指的是对该专业真正实行开门办学,同5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紧密合作,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策划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强的应用型人才。国际化培养指的是充分利用和吸收境外、国外社会工作教育资源及经验,培养真正具有一定国际视野的社工人才。

微信图片_20181022095208

深圳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徐道稳作《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问题》主旨发言

随着社会工作职业化的深入推进,社会工作行业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会继续提升,社会工作相关主体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复杂。作为社会福利的传递机制,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如何定位?社会工作的资源如何筹集和分配?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者、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何调整?这些问题在现行政策体系中都找不到答案,迫切需要立法加以解决。为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向纵深发展,减少地方发展社会工作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现有制度框架需要法律加以确认,未来的发展方向也需要法律加以引领,最终形成法律、法规、政策相互衔接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社会工作立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坚持培育扶持和规范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坚持立足现实和面向未来相结合,需要注意的是职业立法应优先于事业立法。

微信图片_20181022095205

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教授钱宁作《雪中送炭还是锦上添花——美好生活的愿望与社会工作的初心》主旨发言

在建设和发展美好生活背景下,是关注仍然处在生活底层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还是参与打造各种美好生活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使有限的专业服务资源被大量用于“打造模式”、“探索路径”、“形成品牌”的工程性建设中。如何使服务最大限度触及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而自身力量又无力解决的问题?如何增加接受服务的基层群众的获得感,使服务真正惠及促进最不利的个人和群体?这些成为我们需要认真反思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几个问题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专业性问题(专业的边际效用问题),活动化、行政化、专业特质不明显等局限、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提出的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不适应,造成专业的边际效用不大、社会影响力不突出,另外还有购买服务的陷阱,将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变成了政府行政工作的延伸,而不是具有自主性的专业活动。

我们一定要回到社会工作的初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社会工作对促进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理想和追求。在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的转变中,研究和解决对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存在的短板,积极发挥补短板、助困苦、促转变的雪中送炭功能,为创建美好社会发挥应有作用。对社会工作自身而言,增强专业能力,树立专业自信,形成专业权威,用专业视野和使命来参与美好社会建设。坚持雪中送炭的专业本色来开展履行使命,反思自身的问题,纠正专业发展中的偏差,使之在政府支持中得到健康发展。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 微博推荐